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高雄限定 馬卡道澤蟹(Geothelphusa makatao)


[高雄限定]

昨天到中山大學面試,面試結束大約十點半左右,我實在很想吃吃看南部限定的丹丹漢堡(宜蘭俗),但十點半去吃又太早,於是就繞到上次看到馬卡道澤蟹(Geothelphusa makatao)的地方看看,上次因為趕著去收蝴蝶陷阱,我看到也沒停下來,只是覺得竟然這麼容易就見到了。昨天到同個地點去碰碰運氣,果然被我堵到一隻馬卡道澤蟹,不過拖著大行李、穿著皮鞋跟襯衫上山還是第一次。不過最後還是沒吃到丹丹漢堡,人排到馬路上來(X

馬卡道澤蟹原先一直認為是黃灰澤蟹(Geothelphusa albogilva),但2009年由施習德老師及施志昀老師確認柴山的族群為新種並發表於動物分類期刊Zootaxa。馬卡道澤蟹僅分布於柴山地區,種小名為僅分布在高雄、屏東地區的平埔族馬卡道族。


參考文獻:
Hsi-Te Shih, Jhy-Yun Shy (2009). Geothelphusa makatao sp. nov. (Crustacea: Brachyura: Potamidae), a new freshwater crab from an uplifted Pleistocene reef in Taiwan. Zootaxa, 2106: 51-60.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已讀不回算什麼,裝死才是王道


[已讀不回算什麼,裝死才是王道]

最近出現很多「雌蜻蜓會裝死來躲避雄蜻蜓性騷擾」的梗圖,其實是出自於今年四月發表於Ecology的一篇短訊,在這邊說明一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今年四月蘇黎世大學的Rassim Khelifa博士發表一篇短訊,主題翻成中文大概是:「透過裝死來躲避雄性的霸王硬上弓:蜻蜓對於極端性衝突的解決辦法」。

蜻蛉目(Odonata)在交配後時常會在附近馬上產卵,這時多數種類的雄蟲會在雌蟲產卵時,在雌蟲上方巡弋以護衛雌蟲,防止其他雄蟲來嘗試與該隻雌蟲交配;也有些種類的蜻蜓雄蟲,在雌蟲產卵時,會持續的用攫握器抓住雌蟲,以防止其他雄蟲來把雌蟲搶走。但在這篇研究報告中發現,Aeshna juncea的雄蟲沒有護衛的行為,在交配完後會直接飛離,且雌蟲會透過裝死的方式來躲避其他雄蟲的性騷擾。

正在護衛雌蟲產卵的霜白蜻蜓 中印亞種(Orthetrum pruinosum neglectum)
在產卵時,攫握器還抓著的脛蹼琵蟌(Copera marginipes)


這個研究起源於作者當時為了他們實驗室研究蜻蜓稚蟲對溫度的反應需要採集蜻蜓的卵,因此到瑞士的阿爾卑斯採集所發現的現象。蜻蜓的採卵需要將雌蟲抓起來,將腹部插入水中促使雌蟲產卵,所以當時作者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池塘邊捕撈正要產卵的雌蟲。有天作者觀察到了一個現象,Aeshna juncea的雌蟲在產卵的時候,發現在空中的雄蟲時,會飛離產卵的環境並墜落至地上,當時他猜測雌蟲可能無意識甚至已經死了,但當他接近那隻雌蟲時,牠迅速飛離剛剛墜落的地點,這時作者就懷疑,這種晏蜓的雌蟲有可能是透過裝死的行為來躲避雄蟲性騷擾嗎?

作者選了兩個地點來做實驗,實驗過程中總共紀錄了35隻產卵的個體,其中有31隻(88.6%)有裝死來躲避雄蟲的行為,而另外4隻沒有墜落裝死而繼續飛的雌蟲都被雄蟲攔截交配了。墜落的31隻個體中,有22隻(71%)的墜落地點是灌木叢及茂密的草叢中,另外9隻(29%)則墜落在空曠的地點。作者也同時觀察了27隻墜落的雌蟲個體,發現其中有21隻(77.7%)在墜落後,成功的欺騙雄蟲,讓雄蟲放棄飛離。

為檢測雌蟲是否真的為無意識狀態,作者也嘗試用手去抓墜落的雌蟲,在嘗試用手抓31隻個體後,有27隻(87%)成功的逃走了,結果支持裝死中的雌蟲仍是有意識的狀態且能躲避掠食者的攻擊。

這種為了同種異性而裝死的行為在動物界中並非首例,但仍不常見,過往僅在一種蜘蛛、兩種食蟲虻及一種螳螂被記錄過,這種行為被認為是擴展適應(exaptation)的結果。在過往的案例中,這種裝死的行為都只在節肢動物中被記錄(好啦其實我覺得人也是),究竟是調查過少或是這種行為本身就不容易被觀察到所導致仍需後續的研究來證明。
圖/Rassim Khelifa (2017) Faking death to avoid male coercion:extreme sexual conflict resolution in a dragonfly. Ecology. America: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pp. 1-3.

參考文獻:
Rassim Khelifa (2017) Faking death to avoid male coercion:extreme sexual conflict resolution in a dragonfly. Ecology. America: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pp. 1-3.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以目的論談演化到底有什麼問題?

[以目的論談演化到底有什麼問題?]

為了「適者生存」,生物自然發展出許多避敵策略,為了自衛,更為了物種的延續。(節自全國公私立高級中學106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第三次聯合模擬考試之國文考科非選擇題第一題參考範文)

學測國文寫作題目與自然科結合儼然已成趨勢,但這樣的跨學科整合勢必會遇到困難,什麼困難?出題老師有沒有搞清楚不同領域間的知識落差。第三次全國高中聯合模擬考國文考科非選擇題第一題,題幹挑了三篇與生物避敵行為相關的選文,並請考生以「生物避敵行為給我的啟發」為題撰寫一篇文章。考試結束後參考範文出來,範文一開始就以:『為了「適者生存」』開頭,這有什麼問題?這就是非常典型的以目的論談演化,請各位試想演化是怎麼發生的?生物可以有意識的決定想要演化成什麼樣子嗎?還是天擇的力量使得生物演化成現在這個樣子?

我們以玉帶鳳蝶(Papilio polytes)及紅珠鳳蝶(Pachliopta aristolochiae)之間的擬態關係為例,玉帶鳳蝶是非常經典的貝氏擬態的案例,牠是明顯的雌性多型性(female polymorphism)物種,在臺灣可發現雌蟲有兩種型態,一種是擬態型(form polytes)另一種為非擬態型(form cyrus),擬態型擬態的model為紅珠鳳蝶,掠食者可能因為吃過不好吃的紅珠鳳蝶而降低擬態型玉帶鳳蝶的被捕食機率,而非擬態型則多被認為能夠吸引雄蝶。

試著以目的論及擬人化的口吻來談這個議題會變怎樣?

玉帶鳳蝶為了活下去,祖宗十八代都開始學著喬裝成有毒的紅珠鳳蝶,牠們為了逃避掠食者的追擊,所以蝶蝶都必須學習紅珠鳳蝶的樣子,學得不像得就是牠活該,等著被掠食者吃掉,一代過了一代,擬態型就出現了。從這樣下去談不免又會跑回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理論。

但實際上玉帶鳳蝶翅上的斑紋是由一個叫做doublesex的超基因(supergene)所控制。早在50-60年前Clarke和Sheppard就發表多篇報告(Clarke and Sheppard,1960; Clarke et al., 1968; Clarke and Sheppard, 1972),透過雜交實驗,提出玉帶鳳蝶等鳳蝶翅上的斑紋調控基因是個超基因,至2014年科學家才找到這是由一個叫做doublesex的超基因(Krushnamegh et al., 2014),而2015年則又有一篇報告指出玉帶鳳蝶擬態型的出現是doublesex的基因序列倒轉所導致(Hideki et al., 2015)。

所以說,演化是有目的的嗎?誰能有意識的操控自己的基因叫它不要調控自己的性狀呢?

玉帶鳳蝶擬態型雌蟲

參考文獻:
C. A. Clarke, Philip Macdonald Sheppard (1960) Super-gene and mimicry. Heredity, 14: 175-185.

C. A. Clarke, Philip Macdonald Sheppard, I. W. B. Thornton (1968) The genetics of the mimetic butterfly Papilio memnon L.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54: 37-89.

C. A. Clarke, Philip Macdonald Sheppard (1972) The genetics of the mimetic butterfly Papilio polytes L.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63: 431-458.

Hideki Nishikawa, Takuro Iijima, Rei Kajitani, Junichi Yamaguchi, Toshiya Ando, Yutaka Suzuki, Sumio Sugano, Asao Fujiyama, Shunichi Kosugi, Hideki Hirakawa, Satoshi Tabata, Katsuhisa Ozaki, Hiroya Morimoto, Kunio Ihara, Madoka Obara, Hiroshi Hori, Takehiko Itoh, Haruhiko Fujiwara (2015) A genetic mechanism for female-limited Batesian mimicry in Papilio butterfly. Nature genetics, 47: 405-409.

Krushnamegh Kunte, Wei Zhang, Robert D. Reed, Sean P Mullen (2014) Doublesex is a mimicry supergene. Nature, 507: 229-232.

Toshio Sekimura, Yuta Fujihashi, Yasuhiro Takeuchi (2014) A model for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mimetic butterfly Papilio polytes in Sakishima Islands, Japan.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361: 133-140.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梭德凹翅麗菊虎終齡幼蟲之人工飼養條件記述 (鞘翅目:菊虎科)


[梭德凹翅麗菊虎終齡幼蟲之人工飼養條件記述 (鞘翅目:菊虎科)]

目前臺灣已被描述的菊虎科 (Cantharidae) 麗菊虎屬(Themus Motschulsky, 1857) 種類有 12 種,其中凹翅麗菊虎亞屬(Telephorops Fairmaire, 1886) 則有 4 種 (Satô et al.,2014)。梭德凹翅麗菊虎成蟲體長約 18 mm,頭部、觸角及前胸背板為黃色,翅鞘藍黑色並帶金屬光澤,中央明顯凹陷,六足為黃色而跗節黑色。菊虎科的成蟲採集紀錄雖多,但幼蟲卻鮮少有採集及飼養成功的案例,除了澳洲學者 D. Shohet 和 A. R. Clarke 在 1997 年針對瘟疫麗艷菊虎 (Chauliognathus lugubris(Fabricius, 1801)) 的飼養報告 (Shohet & Clark, 1997),僅有日人高田兼太和高橋直樹於 2013 年發表利用乾燥貓食來作為縫紋異菊虎 (Lycocerus suturellus suturellus (Motschulsky, 1860)) 野外採集之終齡幼蟲的替代餌料之紀錄 (Takada &Takahashi, 2013),以及巴西學者 G. Biffi 和 S. A. Casari 於 2017 年發表針對新熱帶區產的麗艷菊虎亞科(Chauliognathinae)成員幼生期形態的比較形態學研究中附帶的飼養紀錄 (Biffi & Casari, 2017)。

我於 2017 年 5 月 20 日在宜蘭縣大同鄉海拔約 1750 m 處採集到一隻身份不明的菊虎科終齡幼蟲,並成功令其於人工飼育環境下羽化為成蟲,經形態鑑定後確認為梭德凹翅麗菊虎 (Themus (Telephorops) sauteri (Pic, 1912)),飼養紀錄記述如下。

本研究材料採集自宜蘭縣大同鄉海拔約 1750 m 處的乾溝中的石頭下方,採集時間為於 2017 年 5 月 20 日晚間,地 點位處中海拔之霧林帶,林道一側為天然針闊葉混合林,另一側為由紅檜 (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 及臺灣扁柏 (Chamaecyparis obtusa (Siebold & Zucc.) Endl. var. formosana (Hayata) Hayata) 組成的人工林,乾溝底部為潮濕的泥土,且遍布石頭,兩旁則多為芒屬 (Miscanthus) 的植物,當日僅發現該隻菊虎幼蟲。

人工飼育條件參考 Shohet & Clarke (1997) 的飼養方法,並加以改良,以 140cc 之透明圓形塑膠杯 (直徑: 65 mm,深 度 45 mm) 盛裝 3 cm 的鬆散木屑,並噴水保濕,於木屑上層以加水壓實為片狀的衛生紙覆蓋,供幼蟲躲藏,2 至3 天噴水一次。餌料則改以櫻桃紅蟑 (Blatta lateralis Walker, 1868),為防止餌料傷害菊虎幼蟲,而將櫻桃紅蟑剪碎後放置於木屑上方,餵食頻率為每 2 至 3 天一次一隻約 5 mm 大小的櫻桃紅蟑,每次會取出食物殘渣再將新的食物置入,食物多未取食完畢,剩約三分之一隻櫻桃紅蟑。飼養環境控制在 22°C,僅餵食及噴水時拿到室溫中操作。飼養過程以Canon Power Shot G16 數位相機拍攝。

飼養紀錄:2017 年 5 月 21 日將幼蟲置於前述的飼養環境中 (A),並每天晚上觀察其行為,發現多數時間幼蟲待在衛生紙及木屑的夾縫中,幼蟲期間至製作蛹室前僅兩度發現幼蟲鑽入木屑中,然而鑽入木屑隔天就發現又鑽回衛生紙及木屑的夾縫中。2017 年 7 月 13 日幼蟲於衛生紙及木屑的夾縫建造一圓形蛹室,蛹室直徑約 20 mm、深約 6 mm,幼蟲轉變為前蛹且失去移動能力 (B)。 2017 年 7 月 21日發現已經化蛹 (C)。2017 年 7 月 30 日羽化,體長約 17.5mm,委請蕭昀先生進行形態種鑑定後確認為梭德凹翅麗菊虎(Themus (Telephorops) sauteri (Pic, 1912)) (D,羽化後隔兩日所拍攝)。


鞘翅目 (Coleoptera) 昆蟲之幼生期的形態特徵被認為具有演化保守性,因此描述其幼蟲形態能夠協助提供進行系統發育分析時所選用的形態特徵,且菊虎幼蟲在野外普遍被認為是掠食者,有可能捕食農業害蟲,因此有潛力被拿來作為生物防治用途 (Yamazaki et al., 2003),然而投入研究菊虎幼生期的學者並不多,尤其臺灣尚未有任何一種菊虎的幼生期被正式地描述過,也鮮少有採集、飼養紀錄,更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飼養技術,因此未來若能建立一套穩定的飼養技術,對於菊虎的系統發育學、行為學、生態學,甚至用來作為生物防治的捕食者,都能提供更穩定的材料。

本研究完整版刊載於臺灣研蟲誌 2(3):1-4。
https://docs.wixstatic.com/ugd/7aa1cb_febf20adf24b42adab7a82ed6b851d49.pdf

長在水溝的蟌 脊紋鼓蟌(Libellago lineata lineata)


[長在水溝的蟌]

鼓蟌科(Chlorocyphidae)是屬於均翅亞目(Zygoptera)的小型豆娘,主要生活在植被良好的溪流。鼓蟌科的物種在臺灣共有四屬四種,簾格鼓蟌(Arisocypha baibarana)、棋紋鼓蟌(Heliocypha perforata perforata)、脊紋鼓蟌(Libellago lineata lineata)及近年發表的朱環鼓蟌(Rhinocypha taiwana)。簾格鼓蟌僅存的棲地在十多年前被颱風完全毀壞,近期已無可靠的發現、採集紀錄。棋紋鼓蟌則是臺灣這屬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種類,從北到基隆;南到屏東都有棋紋鼓蟌的穩定紀錄。朱環鼓蟌則是這幾年才在坪林發現的種類,僅在秋冬出沒於林底的小溪,生態習性與在臺灣的同科物種略有不同。

而今天的主角,脊紋鼓蟌除在臺灣有分布外,亦分布於印度、東南亞、中國,由Burmeister在1839年由爪哇的模式標本發表。在臺灣早期有產於台北士林、台中豐原的紀錄(Lieftinck et al.),而近年則僅發現於台南、高雄、屏東。南部的小型溪流,只要不要水質太差,不難發現脊紋鼓蟌的蹤跡,但臺灣南部有太多不必要的河川整治工程,常常把整個棲地都毀了,否則脊紋鼓蟌的數量應該更為可觀。

幾個禮拜前,我利用參加昆蟲學會年會完的空檔,到台南想要找脊紋鼓蟌,與學長相約從台中搭六點多的火車到台南,學長竟然前一晚跑到八仙山看流星(據說還沒看到),火車開前30秒才跑上火車。搭了約一個半小時,我們終於到了台南市區,起初很懷疑那邊到底有沒有脊紋鼓蟌,因為那是一個很人工化的水溝,就在市區裏面,但整條水溝滿滿的馬來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到定點時還不到八點半,本來就不期待能這麼早看到脊紋鼓蟌,於是打算先到附近的水域晃晃找其他的蜻蛉目,但就在水溝旁的木製欄杆看到有隻小小橘橘的,我就開心的跟學長說:「哇靠真的有,不會貢龜了」,是一隻雄性未熟的脊紋鼓蟌。

在榕樹葉子上的脊紋鼓蟌雄蟲
滿滿的馬來眼子菜

晃完周邊水域大概九點,周邊水域多是平地水域常見的種類,眼看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就回到水溝旁看看有沒有更多脊紋鼓蟌,我先是在水溝旁邊榕樹的葉子上看到了一隻雄蟲,當時我覺得這邊的數量可能不多,想要抓緊機會拍攝,我就鑽到水溝旁的灌木叢裡、挺著肚子鑽出欄杆拍攝,弄的身體正面滿滿的沙土後,我繼續往前,這時走到一面繩網上,我看到上面好多好多的脊紋鼓蟌呀!我剛剛到底在幹嘛?

很多脊紋鼓蟌在上面的繩網

這屬的物種我只看過棋紋鼓蟌及脊紋鼓蟌,兩種的個性大不相同,棋紋鼓蟌並不好接近,一靠太近就會直接飛走,飛走了也不一定會回來,但脊紋鼓蟌不一樣,你就算近到用手都可以戳到牠了牠也不一定會飛走,而且不知道是數量多、棲地又不大的關係,常常可以看到牠們在空中打架,雄蟲對雄蟲就是兩根略粗的橘色牙籤在空中戳來戳去;雄蟲對雌蟲的話就是橘色牙籤戳發霉的牙籤了!

脊紋鼓蟌雄蟲
發霉牙籤與橘色牙籤
觀察完水溝裡的脊紋鼓蟌,看看時間也差不多該往回走了,但這時就在水溝的另一邊,我們發現樹林裡也有脊紋鼓蟌,於是我們又停留了一段時間,發現樹林裡的都是未熟的脊紋鼓蟌,數量也有個十隻左右,看來未熟的脊紋鼓蟌偏好在樹林中活動,而非較為開闊的水域呢!
脊紋鼓蟌未熟雄蟲

參考文獻:
Maurits Anne Lieftinck, Jih-Ching Lien, Jun-Chao Ma (1984) Catalogue of Taiwanese dragonflies (Insecta: Odonata). Taichung: Asian Ecological Society.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青蘋果樂園 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


[青蘋果樂園]

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合胸上的四個像是青蘋果的小點,讓濕地變成牠們的「青蘋果樂園」。

四斑細蟌的合胸上有四個明顯的青綠色小點

四斑細蟌於1971年在日本被首次發現,次年被發表於日本期刊Kontyu,20年後才在香港紀錄到另一個產地,而臺灣的族群則是在2005年首次被紀錄到,隔年由葉文琪等人發表於自然保育季刊。Mortonagrion屬全世界共16種,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臺灣共兩種,除了四斑細蟌,另外一種為月斑細蟌(Mortonagrion selenion),但月斑細蟌已多年無發現紀錄。

四斑細蟌的棲息環境特殊,在臺灣只分布在北部少數濱海河口溼地,牠們會利用蘆葦叢中的積水繁衍後代,成蟲亦會於蘆葦叢中活動,在離地30公分以下的蘆葦叢較容易見到牠們。D.J. Stanton等人於2011年的研究亦發現四斑細蟌會棲息在紅樹林中。雄蟲與雌蟲外觀多無顯著差異,唯某些雌蟲個體會呈現橙色,但這樣的個體較為少見。

四斑細蟌雄蟲

四斑細蟌橙色型雌蟲

目前四斑細蟌已被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Near Threatened)。在臺灣的族群分布相當侷限,黃俊選等人於2017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中的報告顯示,臺灣的雄蟲數量約865隻,若加上雌蟲則約1000隻左右。

暑假的某個午後,我和朋友結束早上的行程,回程路上剛好經過四斑細蟌的棲息地,就順道下車看看,到那邊我還一臉疑問的問我朋友說:「真的是這裡?」,那邊的環境完全顛覆我對豆娘的想像,走到蘆葦叢,我看到一隻隻螃蟹在爛泥地上跑來跑去,真的很難想像豆娘會在這種環境繁衍後代。我們兩個人蹲低身子在蘆葦叢邊緣尋找四斑細蟌,隔不到十分鐘我們就找到了第1隻,聽朋友說四斑細蟌相當敏感,很難接近,但我們那天遇到的個體都不太怕人,我們大約找了半小時,總共發現了14隻個體,其中只有3隻是橙色型的個體,希望那裡以後還會是牠們的青蘋果樂園。

參考文獻:
黃俊選、林斯正、陳瑞禮、陳金滿、黃國文(2017)。磺港溪口四斑細蟌之族群動態探討。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2017年1月,高雄。

葉文琪、林秀麗、曹美華 (2006)。四斑細蟌現身五鼓濕地。自然保育季刊,53,70-72。

Asashina Syoziro (1972) Mortonagrion hirosei, the last new dragonfly species from Japan? Kontyu, 40(1): 11-16.

D.J. Stanton, J.A. Allcock (2011)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odonate communities at selected sites used by Mortonagrion hirosei Asahina (Zygoptera: Coenagrionidae)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Threatened Taxa, 3(12): 2242–2252.

就是帥 臺灣燦蛺蝶(Sephisa daimio)


[就是帥]

臺灣燦蛺蝶(Sephisa daimio),俗名又叫臺灣帥蛺蝶,本屬在臺灣有兩種,另一種為燦蛺蝶(Sephisa chandra)。臺灣燦蛺蝶主要分布在臺灣中海拔山區,棲息海拔略較燦蛺蝶高一些,兩者會混棲。臺灣燦蛺蝶的幼蟲食草為殼斗科植物,為一年一世代的蝶種。

今年暑假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上北橫觀察生物,途中經過一處滲水的山壁,朋友就說要下車看看有沒有臺灣燦蛺蝶,一下車我就看到有隻橘橘黃黃的東西在山壁附近飛,飛一飛又停下來在山壁上吸水,走近一看果然就是臺灣燦蛺蝶,拿著相機貼上前去拍攝,沒想到牠就直接飛到我的褲子上,看樣子應該是在吸我褲子上的汗水,這是第一次有蝴蝶直接飛到我身上來,看在牠一直留戀我的汗水的份上,我就直接將褲子脫了上車回家。(?)
臺灣燦蛺蝶側面照

臺灣燦蛺蝶攤開翅膀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當我們想要問人,這是什麼昆蟲的時候,應該提供哪些資訊?


[當我們想要問人,這是什麼昆蟲的時候,應該提供哪些資訊?]

常常有人會來訊息或是貼到社團上想要詢問昆蟲的名字,但我們應該要提供什麼資訊才能協助鑑定者容易辨識?

  • 發現地點

有些昆蟲的分布侷限在某個地區,提供地點能協助鑑定者判斷是何種昆蟲。以臺灣的細身赤鍬形蟲屬(Cyclommatus)為例,臺灣有三種細身赤鍬形蟲屬的物種,分別為雞冠細身赤鍬形蟲(Cyclommatus mniszechi)、細身赤鍬形蟲(Cyclommatus scutellaris)、艷細身赤鍬形蟲(Cyclommatus asahinai),這三種鍬形蟲的小型雄蟲長得非常像,但如果今天有人提供了產地資訊,標明這隻鍬形蟲來自台中大雪山,那基本上就可以先剔除雞冠細身赤鍬形蟲了,因為雞冠細身赤鍬形蟲只侷限分布在北部低海拔山區,而另外兩種則廣泛分布全島中低海拔山區。

  • 發現日期

某些昆蟲只在特定的季節出現,這時候發現日期就可以協助判斷我們所發現的昆蟲是什麼物種了。以山窗螢(Pyrocoelia praetexta)及臺灣窗螢(Pyrocoelia analis)為例,這兩種窗螢外觀非常相似,但山窗螢成蟲出現的時間集中在10至12月,而臺灣窗螢則是3至10月,假設說今天有人在7月發現了長得這個樣子的窗螢,那很有可能就是臺灣窗螢了。

  • 棲地資訊

有些長得很像的昆蟲,但棲息的環境卻完全不一樣,這時候提供棲地資訊就能協助鑑定者更容易判斷這是哪一種的昆蟲。以樂仙蜻蜓(Trithemis festiva)跟溪神蜻蜓(Potamarcha congener)為例,這兩種蜻蜓的雄蟲外觀非常接近,但樂仙蜻蜓只棲息在溪流環境,而溪神蜻蜓則棲息在池塘、湖泊,如果有人在小溪附近看到長得這個樣子的蜻蜓,那就很有機會是樂仙蜻蜓了。

  • 行為

有些長得很像的昆蟲,但牠們會做出的行為就是不一樣呀!這時候描述牠們正在做什麼行為就相對重要了,舉例來說,臺灣目前能發現的偉蜓屬(Anax)晏蜓有四種,分別為烏點晏蜓(Anax guttatus)、麻斑晏蜓(Anax panybeus)、烏帶晏蜓(Anax nigrofasciatus nigrofasciatus)及綠胸晏蜓(Anax parthenope julius),其中綠胸晏蜓雌蟲在產卵時,時常雄蟲會同時連結交配,但其他種卻較少見到這樣的案例,多半是雌蟲單獨產卵,但這個情形會有例外。

  • 食草

某些昆蟲有非常高的寄主專一性(host specificity),這時候在那種植物上發現這種昆蟲就顯得相當重要了。以木蝨為例,木蝨是農業的重大害蟲,體型不大,但有很高的寄主專一性,判斷出寄主植物,往往就能夠間接判斷棲息在上面的木蝨是哪一種。

上述五項是問人這是什麼昆蟲時,應該需要附上的資訊,附上這些資訊能夠提供鑑定者更容易判斷是何種昆蟲,如果提供越多資訊,能得到答案的機會就越高。當然不能只靠單一個資訊就判斷那是哪種昆蟲,要以綜合的資訊配上清晰的圖片才比較有可能正確判斷。

提供各個部位清楚的照片是相當重要的,某些昆蟲比較容易判斷的特徵可能就只是翅痣的顏色不同,或是翅脈長的不一樣,上述兩種情形還能用特寫照片解決,但某些時候單單只有照片很難判斷是何種昆蟲,再者有些外觀近乎一模一樣的,判斷種的依據可能來自於牠們的內生殖器,這時候沒有解剖就很難確認牠到底是什麼物種,通常這時候如果沒有採集標本,我們常常會在鑑定時說這是sp,sp又是什麼?sp指的是species,物種的意思,比如我們會說這是Cyclommatus sp.,表示說這個物種是細身赤鍬形蟲屬的,但我們可能不確定牠是哪一種細身赤鍬形蟲,牠有可能是已知種,也可能是新種,但就是無法用現有資訊判斷牠是什麼物種。

現在網路資訊相當發達,問問題也很方便,但在網路上鑑定這些昆蟲通常是無償的,昆蟲世界很廣大,沒有答案一件很正常的事,這些專家並不是義務要回答問題,問問題的同時,也不忘給這些專家適時的鼓勵吧!

左為麻斑晏蜓,右為綠胸晏蜓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鬼月系列-鬼影 灰影蜻蜓(Zyxomma obtusum)


[鬼月系列-鬼影]

鬼月系列的最後一隻蜻蜓,灰影蜻蜓(Zyxomma obtusum)壓軸豋場,灰影蜻蜓是臺灣三種晨昏型蜻蜓中最晚被發現,也是最晚活動的種類,分佈於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的大東諸島、菲律賓、馬來西亞及臺灣。臺灣的灰影蜻蜓2004年才由林試所的葉文琪於蘭嶼採集到一隻雌蟲,隨後亦於墾丁、綠島等處發現灰影蜻蜓並採集標本,於2006年連同另外兩種臺灣新紀錄種黃肩洵蟌(Sinolestes edita)、黃尾弓蜓(Macromidia ishidai)一同發表於國內期刊「台灣昆蟲」。

灰影蜻蜓的種小名obtusum有暗淡的意思,雄蟲全身灰色,翅端則有黑斑,而雌蟲外觀略似纖腰蜻蜓(Zyxomma petiolatum)雌蟲,但灰影蜻蜓雌蟲整體較為粗壯,身上具有白粉,且翅端為具有黑斑。

在這三種較晚才會活動的蜻蜓中,灰影蜻蜓是最晚才開始活動的,常常要等到天近乎全黑才能看到灰白色、像是鬼影般的灰影蜻蜓開始飛行。相較於另外兩種,灰影蜻蜓似乎更不挑水域,像是天然的池塘、颱風造成的暫時性水坑、甚至人造的小水池,都有可能發現灰影蜻蜓。

我第一次看到灰影蜻蜓是在宜蘭的礁溪,那地方相當人工化,看起來不是什麼觀察蜻蜓的好地方,但聽聞那邊曾經有記錄過灰影蜻蜓,就抱著就算沒看到也可以去礁溪市區吃好料的心情過去看看。當天大約五點左右抵達現場,一去就看到夜遊蜻蜓在來回巡弋,當下非常興奮,因為那也是我第一次觀察到夜遊蜻蜓,很努力的嘗試拍了幾張照片之後,已經快要六點半了,天色暗了,那時候不知道灰影蜻蜓這麼晚才出現,已經往回走準備去吃好料的時候,突然一個灰色的影子竄出來,我沒有懷疑就認定那是灰影蜻蜓了,除了灰影蜻蜓實在想不到有其他東西長得是這副模樣,我跟著牠來回奔跑,但始終沒拍到什麼好照片,過陣子發現牠在某個地方開始定點飛行,走過去一看,發現有隻雌蟲正在產卵,而牠在一旁護衛,才順利拍攝到照片。

左為灰影蜻蜓雄蟲,右為雌蟲

參考文獻:
Wen-Chi Yeh, Hsin-Chieh Tang, Szu-Lung Chen, Mei-Hua Tsou (2006) Three Dragonflies (Odonata) Newly Recorded in Taiwan. Formosan Entomologist, 26: 187-195.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鬼月系列-鬼魅 纖腰蜻蜓(Zyxomma petiolatum)


[鬼月系列-鬼魅]

今天介紹第二種臺灣晨昏型蜻蜓,纖腰蜻蜓(Zyxomma petiolatum),相較於上次介紹的夜遊蜻蜓(Tholymis tillarga),纖腰蜻蜓出現的時間略晚一些,要天色暗一點才會開始活動。纖腰蜻蜓廣泛分布於臺灣、中國、香港、日本、東南亞、澳洲等地區,在臺灣纖腰蜻蜓出現於平原等低海拔地區,偏好在靜水域的池塘、湖泊活動,亦曾目擊在流速很緩的小溪流上飛行,成蟲會在天色昏暗時會在水域上空繞圈飛行,天色較亮或完全天黑時則會以掛棲的方式停在水域附近的樹林。雌蟲產卵時,雄蟲多會在一旁護衛,若有其他蜻蜓飛過,則會將牠們驅離。

纖腰蜻蜓相較於其他兩種晨昏型的蜻蜓來說,雖然最易見,但卻是最難拍攝其飛行的種類,原因是牠的飛行速度很快,而且顏色也不明顯,體積又小,活動時間也不常停棲,如果不是找到比較小片的水域,相當不容易拍攝。

纖腰蜻蜓是我第一種嘗試拍攝飛行版的蜻蜓,當時沒有什麼經驗,就只是看牠一直從我眼前晃過,根本來不及按下快門牠就直接飛走,就這樣試了沒多久天色就黑了,只有拍到非常非常糊的照片。從那天之後,每天放學只要有空就是往棲地跑,但一直都沒有滿意的照片。

直到前幾天,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小小的水域,就看著兩隻纖腰蜻蜓雄蟲在那邊繞呀繞的,時不時打架一下,觀察了一陣子,看出牠們的飛行路徑後,就將相機設定好在那邊等,其中一隻纖腰蜻蜓會定點飛行,每圈大概會定三次,每次大概會定個1~2秒,在牠上一個定點位置時,我就要按下快門,否則當牠到相機對準的地方時,已經來不及了,牠會直接在畫面上消失,靠著這個方法,好不容易才拍到這張飛行版的照片。

飛行中的纖腰蜻蜓雄蟲

夜晚停棲的纖腰蜻蜓雄蟲

參考文獻:
Maurits Anne Lieftinck, Jih-Ching Lien, Jun-Chao Ma (1984) Catalogue of Taiwanese dragonflies (Insecta: Odonata). Taichung: Asian Ecological Society.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鬼月系列-夜遊 夜遊蜻蜓(Tholymis tillarga)


{鬼月系列}

鬼門剛開,這次順應時事來個鬼月系列,臺灣的蜻蜓科中有三種蜻蜓偏好在黃昏或是天氣較昏暗時活動,就好像童話故事裡的鬼一樣,喜歡晚上出來,不喜歡太陽,看到太陽就像見光死一樣,這三種蜻蜓也是,雖然不像鬼一樣見光死,但太陽太大牠們就只會停棲在昏暗的樹林中,等到黃昏時,日光漸減才逐漸開始活動。未來三週將依序介紹這三種蜻蜓。

[鬼月系列-夜遊]

常聽長輩說,鬼月不要去夜遊,容易引來不好的運氣(我是覺得沒差啦)

我想蜻蜓世界的時間可能過的比較快,黃昏就是牠們的晚上,夜遊蜻蜓(Tholymis tillarga)就是喜歡出來夜遊的那位。Tholymis這屬的蜻蜓全世界僅紀錄兩種,一種為本文介紹的Tholymis tillarga,廣泛分布於亞洲、非洲、澳洲、大洋洲,另一種為分佈在美國南部及中南美洲的Tholymis citrina

相較於臺灣另外兩種喜歡黃昏活動的蜻蜓,夜遊蜻蜓算是最早出來的。牠偏好在靜水域或是流速很緩的小溪流活動,且週邊需要較多水生植物的區域,夜遊蜻蜓的交配時間很短暫,約只有十幾秒鐘,通常都在空中完成,完成後雌蟲立即開始產卵,雄蟲則會在一旁護衛。

夜遊蜻蜓雄蟲的飛行路線蠻固定的,常常可以觀察到牠們繞著池邊飛,但雌蟲就總是到處亂竄,只要一停下來馬上就會被雄蟲抓去交配。而雄蟲也跟屁孩一樣很喜歡打群架,常常就看到兩三隻夜遊蜻蜓全部打在一團,翅膀發出啪啪啪啪啪的聲音,最後散開,過沒多久又聽到啪啪啪啪啪的聲音。

夜遊蜻蜓在臺灣的分布較集中在中南部地區,北部及東部的紀錄明顯較少,很幸運的我在羅東找到兩處夜遊蜻蜓很穩定出現的棲地,才有較多的機會觀察到牠們。

第一次見到夜遊蜻蜓是在礁溪,當時是去尋找另外一種黃昏活動的蜻蜓(這裡先賣關子不說出來是誰),完全沒料到夜遊蜻蜓會出現,牠是我一直很想見到的蜻蜓,甚至比當天的目標更想見到,看到時相當興奮,不過距離有點遠,水域又蠻大塊的,久久才會看到牠出現一次,所以不是很容易拍攝。第二次看到牠是在阿姨家後面,那天吃飽飯就到後面的水池餵蚊子,沒想到突然一個紅色的影子竄出來,仔細看,竟然是夜遊蜻蜓,但平常去阿姨家完全不會想到要帶相機啊!從此之後去阿姨家每天帶相機去蹲,總算拍到一些還能看的照片。第三次看到夜遊蜻蜓則是在運動公園,開始看蜻蜓後前前後後去運動公園十來次,但從來沒有看到夜遊蜻蜓,但這次不知道為何,突然發現牠們的蹤影,而且數量還不少。當天遇到了一家人,他們看到我拿著相機蹲在池邊,阿公就問我說:「肖連ㄟ!哩地跨田嬰喔?」,我就說:「嘿啊!嘿啊!」,上前去跟他們一家人介紹夜遊蜻蜓,他們一副難以置信的樣子,說原來有蜻蜓是這種習性,他們從來沒有看過這種蜻蜓。我到野外去很喜歡主動跟有興趣的人介紹這些物種,我認為這或多或少能傳達一些保育觀念,至少不會讓人對我們這種生態觀察者產生反感。

夜遊蜻蜓雌蟲

夜遊蜻蜓雄蟲

參考文獻:
Dennis R. Paulson, Sidney W. Dunkle (2012) Checklist of North American Odonata: Including English name, etymology, type locality, and distribution. America: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Maurits Anne Lieftinck, Jih-Ching Lien, Jun-Chao Ma (1984) Catalogue of Taiwanese dragonflies (Insecta: Odonata). Taichung: Asian Ecological Society.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閃閃發綠 黃腹洵蟌(Megalestes maai)


[閃閃發綠]

黃腹洵蟌(Megalestes maai)是臺灣已知最大型的豆娘之一,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山區,夏季出沒。臺灣的洵蟌科目前僅紀錄黃腹洵蟌及黃肩洵蟌(Sinolestes edita),兩者外型有些相似,黃腹洵蟌的合胸具有漂亮的金屬綠光澤,黃肩洵蟌則無,且黃肩洵蟌雄蟲腹部末端有白粉,可以用此來區分黃腹洵蟌及黃肩洵蟌。且臺灣的洵蟌科(Synlestidae)具有明顯的時間隔離,黃肩洵蟌屬於較為早春的種類,而黃腹洵蟌成蟲則多出現於夏季至秋末,在同一棲地的兩種成蟲幾乎沒有碰面的機會,至多有可能是未熟的黃腹洵蟌碰上已熟的黃肩洵蟌,因此出現時間有時也可以是判斷兩者種類的依據。

這兩種洵蟌的雌蟲都會用牠們腹部末端挖開堅硬的枝條,將卵產在裡面,很難想像豆娘會有這種行為。孵化後的若蟲則多棲息於小溪流中,常可以發現雄蟲停棲在小溪流附近的枝條上。

最近兩次到北橫都有見到黃腹洵蟌,第一次見到時非常小心翼翼的靠近牠,深怕還沒拍到照片就馬上飛走。但第二次見到時,比較熟悉牠的習性,發現牠並不太怕人,因此可以靠的較近觀察沒有關係,這次也發現了比較多的個體,這兩次看了四隻全是雄蟲,希望以後可以看到雌蟲。

黃腹洵蟌雄蟲

參考文獻:
Maurits Anne Lieftinck, Jih-Ching Lien, Jun-Chao Ma (1984) Catalogue of Taiwanese dragonflies (Insecta: Odonata). Taichung: Asian Ecological Society.

Wen-Chi Yeh, Hsin-Chieh Tang, Szu-Lung Chen, Mei-Hua Tsou (2006). Three Dragonflies (Odonata) Newly Recorded in Taiwan. Formosan Entomologist, 26: 187-195.

柑橘園的鬼 臺灣鬼豔鍬形蟲(Odontolabis siva parryi)


[柑橘園的鬼]

臺灣鬼豔鍬形蟲(Odontolabis siva parryi)是臺灣北部低中海拔相當常見的一種鍬形蟲,中部以南的紀錄較少,綠島亦有分布。鬼豔鍬形蟲屬(Odontolabis)台灣僅有一種。雄蟲體型可超過九公分,是臺灣最大型的鍬形蟲,除了體型大是牠的特色外,同時牠也有著非常閃亮的翅鞘,翅鞘的顏色像是鋼琴烤漆一樣閃閃發亮。柑橘園是相當容易發現牠們的地方,北部的柑橘園若是沒有噴灑農藥的話,在每年六至八月不難看到牠們的蹤影,具有趨光性,因此山區的路燈下也可以看到牠們。成蟲喜好在柑橘園的樹上及接近根部的位置吸取樹液,常可以看到牠們身旁圍著各式各樣的蛺蝶、騷金龜、叩頭蟲、虎頭蜂,幼蟲則喜好在腐木及腐質土的交界處棲息。

我小時候就是從喜歡鍬形蟲開始,到現在喜歡各式各樣的生物,鍬形蟲是我喜歡上這些生物的起點,偶爾還是會想回味一下尋找鍬形蟲的日子。去年暑假和蟲友相約到北部的柑橘園尋找臺灣鬼豔鍬形蟲,這是我第一次專程出來尋找臺灣鬼豔鍬形蟲,搭捷運到台北後,與朋友會面後,轉搭像是雲霄飛車的公車到定點,一路上晃呀晃,過了約半小時終於到了,下車還有種我下次不想來的感覺(雖然之後還是去了幾次),爬了一小段階梯,看到了柑橘園,看得出來這裡沒有噴灑農藥,因為長著滿滿的、跟人一樣高的芒草,我們揹著包包在裡面鑽呀鑽,爬上爬下,總算找到第一對臺灣鬼豔鍬形蟲,雄蟲很貼心的護著雌蟲,絲毫不受我們的干擾,按了幾張照片後我們繼續尋找,想看有沒有體型更大的雄蟲,但很遺憾,沒有。

臺灣鬼豔鍬形蟲雄蟲及雌蟲

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日行者 金絲蛇(Hebius miyajimae)


[日行者]

漫威超級英雄系列,第一部翻拍為真人電影的「Blade(台譯:刀鋒戰士)」,內容講述半人半吸血鬼的男主角刀鋒(Blade)對抗吸血鬼的故事,片中男主角刀鋒自稱為日行者(Daywalker),原因是他不像其他吸血鬼一樣,見到陽光就會化為灰燼,白天及黑夜都能活動自如。在台灣也有一部分蛇類日夜均會活動,而金絲蛇(Hebius miyajimae)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種。

金絲蛇為黃頜蛇科(Colubridae)的小型無毒蛇類,主要為白天活動,偶爾也能發現夜間活動的個體,以蝌蚪及小型蛙類為食。在臺灣同屬的物種還有梭德氏游蛇(Hebius sauteri sauteri)。金絲蛇的種小名為紀念模式標本的採集者日本人宮島氏,故以其名Miyajima命名。金絲蛇的外型不難分辨,背部兩條黃色的縱帶是其最明顯的辨識特徵。

金絲蛇為臺灣特有種,也是台灣目前唯一列入保育等級一級的瀕臨絕種原生蛇類,主要分佈在北部低海拔山區,但中部的溪頭亦有發現紀錄。由於好於白天活動,路殺是這種蛇類所面臨相當嚴重的生存問題,暑假期間又正好是金絲蛇的繁殖期,因此每年均有不少路殺個體被紀錄,其中不泛剛出生的幼蛇及體內有卵的雌蛇。

幾星期前和好友到北部山區生態觀察,我們選擇了一個地點停車並下來準備用走的,比較容易找到一些體型較小的昆蟲,其中一個朋友一走下車,就說:「唉!金絲蛇路殺耶!」,這時我也下車了,我就說:「屁啦!真的假的?」,我直到看到了被壓扁的屍體才相信這是真的,這時眼角一瞄,奇怪那邊又一條什麼扁了?又是一條金絲蛇路殺!而且兩條都是體型不小的金絲蛇,過了一陣幹聲連連,我們再那個定點走了一陣子,除了發現一些昆蟲外,並沒有發現其他爬蟲類,坐上車,往回開了一小段後,突然看到柏油路上有條咖啡色的線在緩慢移動,我們技巧性的剛好讓他通過車子兩輪的間隔中間,並將車停在路邊,下來查看到底是什麼,沒想到竟然是條金絲蛇,趕緊將他趕到路邊,以免又變成另一條路殺的金絲蛇,訝異的是前面那麼多台車和我們會車,牠竟然安然無恙,只能說牠運氣真的很好遇到我們,否則就會變成另一條輪下亡魂。雖然我常常跑野外觀察生態,但蛇運一直都不太好,這僅僅是我今年所看到的第一條活的野生蛇類,這是一次相當不錯的觀察經驗,期待下次與金絲蛇的相遇。

當日所看到的金絲蛇

兩條被路殺的金絲蛇

參考文獻:
Peng Guo, Fei Zhu, Qin Liu, Liang Zhang, Jian X. Li, Yu Y. Huang, R. Alexander Pyron (2014) 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Asian keelback snakes, genus Amphiesma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Zootaxa, 3873(4): 425–440.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漆黑的魅影 漆黑蜻蜓(Nannophyopsis clara)


[漆黑的魅影]

在上次看過小紅蜻蜓(Nannophya phygmaea)後,我就很想去看看臺灣另外一種非常小型的蜻蜓,「漆黑蜻蜓(Nannophyopsis clara)」,同樣是體型約只有兩公分的種類,在臺灣僅略大於小紅蜻蜓,是臺灣第二小的蜻蜓,成重複眼為非常美麗的亮綠色,合胸為墨綠色,腹部呈黑色,且雄蟲腹部末端明顯膨大,因此漆黑蜻蜓的香港俗名為膨腹斑小蜻,雌蟲膨大程度則不若雄蟲明顯。分佈於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在臺灣分佈在北部低海拔的池塘。

我出生的年代網路已經相當發達,前人很難找尋到的種類,現在只要動動手指,查查資料,相當容易就能找到該物種的分佈地點、棲息環境,而透過網路資訊的流通,許多以前認為珍稀的物種,事實上並不那麼少見,只是分佈地點沒那麼多人知道罷了。漆黑蜻蜓在臺灣過往被認為僅分佈在雙連埤、夢湖等少數幾個湖泊,但透過蜓友在網路上的登錄,越來越多地點有漆黑蜻蜓的紀錄。

這次我也透過網路,不費吹灰之力的找到了漆黑蜻蜓,一到地點就看到了小小黑黑很像蒼蠅的東西在飛,但我走近一看立刻發現那就是我想要找的漆黑蜻蜓,亮綠色的複眼實在太容易辨識了,在看過小紅蜻蜓後,漆黑蜻蜓的大小並沒有像之前看到小紅蜻蜓時那麼感到震撼,令人震撼的是牠的複眼,實體看來比照片更加迷人,像是魅影一樣帶著神秘的色彩,這次是相當難得的一次經驗,因為從來沒有這麼快就找到目標物種而且還乖乖在那邊給你拍的啊!

漆黑蜻蜓雄蟲側面

漆黑蜻蜓雄蟲正面
參考文獻:
Maurits Anne Lieftinck, Jih-Ching Lien, Jun-Chao Ma (1984) Catalogue of Taiwanese dragonflies (Insecta: Odonata). Taichung: Asian Ecological Society.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黑色流星 紫艷大白星天牛(Anoplophora albopicta)


[黑色流星]

紫艷大白星天牛(Anoplophora albopicta),體型碩大,翅鞘底色為紫色或綠色,上有白色碎斑,且翅鞘有強烈光澤感,腹部為黑色,雌蟲身體較雄蟲寬、且觸角比例略短。外型近似較為常見的馬庫白星天牛(Anoplophora macularia),但馬庫白星天牛體型較小且翅鞘沒有強烈的光澤感,兩者能用肉眼輕易區分。紫艷大白星天牛的寄主為木蘭科(Magnoliaceae)的植物,雌蟲會在寄主植物的樹幹上產卵,幼蟲取食木蘭科之活樹,成蟲會在寄主植物樹冠附近飛行、取食葉片,或是在樹幹上活動。

這次去的地點是一個我常常會經過的地方,每次經過看到一大排木蘭科的白玉蘭(Michelia alba DC.),總是覺得這裡應該會有紫艷大白星天牛棲息,但卻都因為要趕著去其他地方,沒有停下來找,五月底台中的蟲友來找我,但因為飄著綿綿細雨,沒辦法去找我們的目標蟲,我們就決定找種下小雨還是找的到的蟲,這時腦袋靈光一閃,想到了紫艷大白星天牛,下雨天溫度低,搖下來也比較不會飛走,於是騎上摩托車,帶著竿子就出門了。

一到定點,我們先觀察樹幹上是否有紫艷大白星天牛的羽化孔,確實在樹幹上找到了不少約十元硬幣大小圓形的孔洞,我們推測這應該就是紫艷大白星天牛的羽化孔沒錯,朋友熟練的拿起竿子搖了搖樹冠層,搖了兩三棵樹後,突然有東西掉下來的聲音,一看果然是隻紫艷大白星天牛,過沒多久突然天空傳來振翅的聲音,抬頭一看有隻黑黑的龐然大物往樹冠層飛去,就像是黑色流星一樣墜落在樹冠層,我們心想那應該也是紫艷大白星天牛,搖下來看確實也是。在搖的過程中不斷有砂石車從身旁呼嘯而過,每次都嚇出一身冷汗,於是我們拍完照後就早早離開了。
紫艷大白星天牛雌蟲
紫艷大白星天牛的羽化孔

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一點一點的火紅在草澤上飛舞 小紅蜻蜓(Nannophya pygmaea)


[一點一點的火紅在草澤上飛舞]

在人類的世界裡,「紅」代表了熱情、浪漫、危險、慾望等,那在自然界中,紅又代表了什麼?在某些情況裡,紅象徵了警戒的意味,在自然界中,動物們有時候會用鮮豔的顏色來警告掠食者不要吃我、我有毒,而紅色就是時常出現的顏色。

小紅蜻蜓(Nannophya pygmaea)以牠令人陶醉的紅,點綴了草澤的綠。小紅蜻蜓成熟雄蟲腹部除了連接胸部的部份外,其餘皆為紅色,而合胸擬背及合胸側面亦為紅色,眼睛上半部也為紅色,下半部則為灰色,翅基亦帶紅褐色斑。雌蟲顏色就相對低調了多,全身淡黃色、咖啡色、黑色相間。

小紅蜻蜓的特別不僅限於牠的紅,牠還有項世界之最,小紅蜻蜓是全世界最小的蜻蜓,大小僅一個一元硬幣那麼小。牠的分布除了臺灣外,另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東南亞、尼泊爾、巴紐、索羅門群島。在臺灣現在僅能在宜蘭員山的一處中低海拔草澤能找到牠的蹤跡,那片草澤如果哪天消失了,那小紅蜻蜓就很有可能會消失在臺灣這片土地。

以前蜻蛉目(Odonata)並不是我所關注的類群,但幾星期前,因緣際會下,有朋友找我一起去看小紅蜻蜓,雖然我比較沒有在關注蜻蛉目的資訊,但我也聽過小紅蜻蜓的名號「世界最小」,所以一直有想到產地看看這種蜻蜓。那天一早我和朋友到了林道口,將車停好後準備步行進入小紅蜻蜓那在臺灣僅存的棲地,那時我也不知道這段路有多長,就開始走了,沿路看看各種林道上的昆蟲,大約經過半個小時,我問了第一次:「到底到了沒啊?」,朋友只答了句:「大概快到一半了吧!」,這天的太陽毫不留情,走了半小時的路,衣服已經濕了半件。我們又繼續走了約半小時,再上切入林子內約十分鐘,才終於到了小紅蜻蜓的棲息地。

那片草澤是塊陸化的湖泊,但這天水位有些高,再岸邊也不見小紅蜻蜓的蹤影,看著已經有人穿著青蛙裝下水拍攝,我雖然沒有青蛙裝,但我也還是循著他走過的路徑下水,水深大約到腰部,走了大約20公尺,就開始發現身邊有非常多小紅蜻蜓在飛行,飛行速度不快,也不怕人,當下就覺得這種飛行能力,若是這片草澤消失了,那牠們恐怕也很難再找到適合牠們生存的環境了。在紀錄完小紅蜻蜓後,我也一腳踏進了蜻蛉目的世界,最近幾個禮拜也開始關注各種有關蜻蛉目的資訊,也漸漸的開始會認一些蜻蛉目的昆蟲,很謝謝有人能帶我入坑。

臺灣的小紅蜻蜓僅存的棲地

小紅蜻蜓雄蟲

小紅蜻蜓雌蟲

小紅蜻蜓與手指的比例

小紅蜻蜓與棲息環境

參考文獻:
Maurits Anne Lieftinck, Jih-Ching Lien, Jun-Chao Ma (1984) Catalogue of Taiwanese dragonflies (Insecta: Odonata). Taichung: Asian Ecological Society.

從八色鶇事件看誘拍這檔事


[從八色鶇事件看誘拍這檔事]

宜蘭三星近兩個月稀有夏候鳥八色鶇(Pitta nympha)前來繁殖,吸引非常多鳥友從各地來到宜蘭拍攝,甚至有遠從香港來的鳥友,現場也圍線限制拍攝距離,以免影響八色鶇育雛,但事情真有那麼單純?

我從網路照片就懷疑這個地點有誘拍的情形,但什麼是誘拍?誘拍會造成什麼影響嗎?

誘拍指的是以食物引誘野生動物到想要拍攝的地點或是事先已經佈置好的人工造景上,進而得到一個好的畫面。

  • 誘拍造成的影響?

或許您覺得餵牠們吃東西而已,這樣牠們不用浪費力氣去找東西吃,不是很好嗎?但事情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誘拍會嚴重影響野生動物的行為,尤其是對有後天學習能力的鳥類、哺乳類,誘拍可能會造成牠們喪失在野外尋找食物的能力,而不適當的食物也可能影響牠們的健康。過量的食物也可能會影響牠們的健康,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看看大雪山帝稚,便可以看到肥的不像話的帝雉,誘拍也容易使得這些野生動物變得不怕人,徒增被獵捕的風險。

  • 如何辨別誘拍的照片?

舉例來說,常見的誘拍情形包括以麥皮蟲誘拍台灣藍鵲(Urocissa caerulea)的飛行版、以朱文錦誘拍翠鳥俯衝入水的畫面等,如果您看到了照片中的台灣藍鵲叼著一隻麥皮蟲打開翅膀,那就八九不離十是誘拍了,台灣野外根本看不到麥皮蟲,至多是同科的擬步行蟲幼蟲,但擬步行蟲幼蟲多半生活在朽木中,台灣藍鵲也很難遇上。而以朱文錦誘拍翠鳥的方式則是在水池裡放置一個盆子,並在盆中放入數隻朱文錦,再等待翠鳥俯衝到盆子將魚叼起,可以從翠鳥喙中的魚的種類或是看水池中是否有盆子略知是否為誘拍的照片。

  • 辨識誘拍的照片很重要嗎?

我認為辨識誘拍的照片非常重要,這種照片根本不該給予鼓勵,但常看到這些照片底下的留言是:「美拍!」、「機會難得,拍得真好。」,等言論,甚至有攝影比賽讓誘拍翠鳥的照片得到了前三名,這種會嚴重影響野生動物的行為根本不該出現,讓這種照片得獎更是荒謬,大家都應該有辨別這種照片的能力,並不要給予這些攝影者鼓勵才是。

早上約十點左右,我到八色鶇繁殖的地點,但我打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要拍八色鶇,我是想看看現場誘拍的情形到底有多嚴重。一到步道入口,入口處大約停了二十輛車,全是來拍八色鶇的人,一開始走到現場,我還想說情況應該沒想像中嚴重,現場秩序很好,也有請勿亂丟垃圾的告示牌,但過沒多久,我就看到用來裝蚯蚓的圓盒子,又過了一陣子,我就看到有人開始擺設木頭及擺放蚯蚓。我們該為了幾個虛榮的讚去影響野生動物的行為嗎?

誘拍這件事根本就不應該存在!

擺設蚯蚓誘拍的拍鳥人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尊貴不凡 臺灣朱鸝(Oriolus traillii ardens)


[尊貴不凡]

1862年,英國博物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在台北縣的淡水發現了台灣的朱鸝(Oriolus traillii ardens),並發表為新種,過了一百五十多年,淡水一帶已經幾乎沒有朱鸝的記錄了。

朱鸝在全世界共有4個亞種,分別為:

  • Oriolus traillii traillii (Vigors, 1832) 分佈於緬甸喜馬拉雅山至中國北部、泰國北部、中南半島
  • Oriolus traillii robinsoni Delacour, 1927 分佈於寮國北部、越南北部
  • Oriolus traillii nigellicauda (Swinhoe, R., 1870) 分佈於越南北部及海南島
  • Oriolus traillii ardens (Swinhoe, R., 1862) 分佈於臺灣

臺灣產的朱鸝是四個亞種中體色最鮮艷的,雄鳥頭部、喉部、覆羽、飛羽為黑色,肩部至腰部、尾上為非常鮮艷的紅色,而雌鳥的腹部則為白色,帶有黑褐色的斑紋。

朱鸝在臺灣分佈於低海拔森林,北部、東部紀錄較多,為不普遍之留鳥。雜食性,會取食花蜜、果實、毛蟲等食物。目前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保育等級II,屬於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每年三至六月為繁殖期,繁殖期間易受人為干擾而棄巢,或整巢遭人竊取的事件時有耳聞。

上週末中午時分,我和家人到時常光顧的土雞城吃飯,在路上偶然發現有三支大砲在一個大的停車場對著樹上不知道在拍些什麼,當時我感到非常好奇,因此飽餐後我便步行至停車場,赫然發現竟然是朱鸝!礙於攝影裝備較適合拍攝近距離,所以鳥類一直都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標,但心想看到成隊朱鸝的機會也不是天天有的,而且距離還在相機可以拍攝的範圍,因此決定馬上回家拿相機。

約莫半小時後,第二次到現場,大概又多了三至四人,當時朱鸝沒有馬上現身,我看著幾個鳥友的相機對著同樣的方向,心想朱鸝可能在那個方向,因此一直朝著那個方向看,卻怎麼樣也沒有發現動靜,過了大約五分鐘,突然背後傳來「霧─霧─」的聲音,才發現牠原來在我背後,我立刻轉過身按了幾張照片,但卻都逆光,效果不是很好,於是還是繼續等待。

又過沒多久,一隻筒鳥(Cuculus saturatus)在遠方出現,只見雄性朱鸝立刻飛往驅趕,為的是要防止到時朱鸝的卵產出後,筒鳥會將卵托於朱鸝的鳥巢之中,驅趕完後朱鸝終於飛至較近的樹上,而雌性的朱鸝這時也現身在同棵樹上,我按了幾張滿意的照片後,天空立刻降下傾盆大雨, 也就結束了這次欣賞朱鸝的經驗。

臺灣的朱鸝雄鳥

臺灣的朱鸝雌鳥

參考文獻:
Amy M. LaFountain, Harry A. Frank, Richard O. Prum (2013) Carotenoids from the crimson and maroon plumages of Old World Orioles (Oriolidae).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539: 126-132.

Robert Swinhoe (1862) Letters to the Editor. Ibis, 1862: 363-365.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矇眼雨怪 中國樹蟾(Hyla chinensis)


[矇眼雨怪]

中國樹蟾(Hyla chinensis),是平地及淺山帶很常見的蛙類,因常在雨中鳴叫,所以又有了雨怪這個俗名,鳴叫聲為短促的「ㄍ一 、ㄍ一 、ㄍ一」。中國樹蟾屬於樹蟾科(Hylidae)的種類,在臺灣僅1屬1種,其習性與大部分的樹蛙類似,但其胸骨及脊椎骨的結構和蟾蜍科相同,卻又沒有蟾蜍科的耳後腺毒腺,因而自成一科。

在臺灣,辨識樹蟾跟樹蛙的方式很簡單,中國樹蟾的吻端較台灣其他綠色的樹蛙平鈍許多,且頭部具有相當明顯的棕色帶狀橫過眼睛,就像是矇眼一般。中國樹蟾還有另一個很有趣的綽號叫小玉西瓜,原因是牠後肢內側黃底黑點的斑紋,就像小玉西瓜一樣,因而得到這個綽號。

前幾天我和朋友在山上找尋一些天牛跟鍬形蟲,眼尖的朋友在芒草上發現了這傢伙,之後陸陸續續又發現了其他大小不同的中國樹蟾,雖說中國樹蟾是常見的物種,但這還是我第一次見到牠,相信以後還有不少的機會見到這種外表呆萌的蛙類。

中國樹蟾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再訪寬尾鳳蝶


[再訪寬尾鳳蝶]

距離上次看到寬尾鳳蝶(Papilio maraho),已過了一年之久,在這一年的期間裡,一直都有朋友相約要在今年夏天與我一同尋找寬尾鳳蝶的蹤跡,但今年有時間的時候已經較去年整整晚了一個月,原先預期不會看到太新的蝶隻,但多望溪還是沒讓我失望。

幾星期前,就和朋友約好要一起到鳩之澤尋找寬尾鳳蝶,出發前一直注意天氣預報,深怕沒有辦法成行,但很幸運地,經過幾天的陰雨綿綿,那天總算出了個大太陽。一早就和來自台北的朋友在家裡會合,我們先到在路上找天牛,看到了許多羽化孔,但卻都沒有看到天牛的蹤跡,在找了整排的寄主植物後,我們決定放棄先到鳩之澤尋找寬尾鳳蝶。

一進到鳩之澤的停車場,就看到了各種寬尾鳳蝶的裝置藝術,我和朋友說好,如果今天沒找到就只好跟裝置藝術合照了。從溪谷上往下看,已經有幾組揹著相機的人在多望溪谷尋找寬尾鳳蝶,我們換上雨鞋,剛下溪谷,我就走到旁邊的溫泉牆上,看有沒有什麼東西,當時完全不期待會這麼早就看到寬尾鳳蝶,我和同行友人說:「唉!有了!可以收工了!」,友人說:「屁啦!你不要唬爛!」,但他抬頭看,確實就一隻寬尾鳳蝶攤開翅膀停在牆上吸水,我們兩個都按下一張照片後牠就飛走,再也沒有回來。

這次與寬尾鳳蝶的邂逅雖然短暫,但卻像第一次看到時一樣的感動,蝶隻也和上次一樣幾乎沒有掉粉或破損,友人也圓了拍到寬尾鳳蝶的夢,希望今年還有時間上去看看那我最喜歡的蝴蝶。

多望溪溪谷
出現寬尾鳳蝶的溫泉牆

到處都有寬尾鳳蝶的裝置藝術
吸水中的寬尾鳳蝶

路殺?

[路殺?]

以往需要長途跋涉的原始地區,是野生動物們生活的天堂,但隨著交通越來越進步,現在要達到那些地方只要開個車就能輕易抵達,隨著交通的演變,那裡還會是天堂,但是人們快樂的天堂?還是野生動物死後的天堂?

  • 路殺是什麼?


偶爾會跟不是生態圈的朋友聊天,我們常常隨口說出,前幾天在哪裡看到什麼被路殺了,但往往那些朋友不知道路殺是什麼。路殺指的就是在馬路上因為車輛或是其他人為因素而殺死的野生動物。


  • 不就幾隻動物被輾過,有那麼嚴重嗎?

就某些較常見的動物而言,路殺的問題可能不是那麼嚴重,但馬路的問題並不僅止於路殺,還有邊緣效應(edge effect)、棲地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等問題。邊緣效應指的是原生態環境與另一生態環境的交會處,原本應該物種較原生態環境豐富,但因為馬路是人為造成的,反而降低了該棲地的生物多樣性。而棲地破碎化指的是由於馬路一條又一條的切開各種棲地的原貌,造成同種棲地間有條馬路阻隔,容易導致族群的基因無法交流,或是需要較大面積生活的動物沒有生存空間,最終導致族群無法繁衍。

再者,若就數量較少的動物來說,少數幾隻路殺可能就會對族群造成不小的打擊,比如說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近年調查數量估計約為300隻左右,因為石虎主要生活在較淺山的丘陵帶,環境開發劇烈,每年都有約十隻的路殺石虎被紀錄到,我們的環境禁的起這樣每年十隻石虎消逝嗎?

  • 我們能做什麼?

看著野生動物因為人們而消失固然難過,某些開發又無可避免,我們除了開車小心慢行,優先禮讓野生動物外,我們還能做什麼?2011年8月開始,農委會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臉書上創辦了一個紀錄路殺動物的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 Reptile Road Mortality)」,期望透過公民上傳路殺紀錄,透過大量的資料,來評估哪些地方適合開發,哪些地方不適合,研擬出對環境傷害最小的方法,我們可以透過手機至路殺社的社團上傳路殺紀錄,甚至若是看到路殺後的屍體完整,可以將屍體寄送至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那邊會有專人將屍體做成標本,即可用於研究用途或是教育推廣用途,讓逝去的生命發揮最大的價值。

期許我們能創造人類和野生動物共享的天堂。

遭到路殺的過山刀(Zaocys dhumnades)

延伸閱讀:
四處爬爬走(路殺社, Reptile Road Mortality)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roadkilled/



台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



路殺是什麼?能吃嗎?

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能飛?不能飛? 名和異跳螳(Amantis nawai)


[能飛?不能飛?]

名和異跳螳(Amantis nawai)是廣佈台灣低海拔山區的種類,其種小名nawai為日本昆蟲學家名和哲夫。名和異跳螳為臺灣已知最小型的螳螂,體型僅約兩公分,體色為褐色,身上佈滿深褐色、黑色的斑點,這個配色使牠能夠容易隱藏在森林底層的落葉堆中。雄蟲具有微翅型及長翅型,而雌蟲僅有微翅型,長翅型雄蟲能做較長距離的飛行,而微翅型的雄蟲跟雌蟲都僅能進行短距離的跳躍。

周倖瑜於2006年所發表的名和異跳螳 (Amantis nawai (Shiraki, 1908)) 翅的二型性:台灣地區名和異跳螳雄蟲具有不同翅型一文指出,台灣的名和異跳螳雄蟲具有微翅型及長翅型兩種型態,該研究解剖名和異跳螳雄蟲兩種型態個體的生殖器並比對,發現兩者並無差異,且微翅型的雄蟲及微翅型的雌蟲交配後可以產下兩種翅型的雄蟲,因此認為長翅型的雄蟲與微翅型的雄蟲是屬於同一種螳螂。

為何演化出兩種翅型的雄蟲?該研究指出,名和異跳螳的族群分佈並非平均分佈於整個森林底層,而是呈現不連續的分佈,每個一段距離才會出現較多個體,因此推測可能是因為長翅型的雄蟲具有較長距離飛行的能力,能避免同一地區的近親交配,但微翅型的雄蟲體型較長翅型的雄蟲來得小,相較於長翅型的雄蟲具有較優異的躲藏能力,可以降低被天敵捕食的機率,因此天擇較偏好具有兩種翅型,但這個假說需要更多實驗來驗證。

昨晚夜觀時,有盞燈在步道路口,我們先在燈下找找看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昆蟲,拍了幾隻蛾後,我便在那找到了這隻名和異跳螳,有可能是因為在那捕食趨光的小昆蟲,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名和異跳螳的成蟲,看第一眼還覺得是汙斑螳屬(Statilia)的若蟲或是大巨腿螳(Astyliasula major),但回過神來才發現原來是從沒見過的名和異跳螳。

名和異跳螳 微翅型雄蟲

參考文獻:
周倖瑜(民95)。名和異跳螳 (Amantis nawai (Shiraki, 1908)) 翅的二型性:台灣地區名和異跳螳雄蟲具有不同翅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我們該如何賞螢才不會妨礙到螢火蟲繁殖?


[我們該如何賞螢才不會妨礙到螢火蟲繁殖?]

我們該如何賞螢才不會妨礙到螢火蟲繁殖?這個問題每年一到四月就會有人開始討論,有些人賞螢完全不開燈;有些人認為手電筒包紅玻璃紙有效;有些人覺得一般手電筒開著沒關係,但這些目前這些都還沒有非常明確的科學證據證明會不會嚴重干擾到螢火蟲的求偶,我的看法是在尚未抵達賞螢大發生的地點時,就以手電筒照光,抵達地點沒有要移動時再關閉手電筒,一方面可以避免造成路殺,一方面也可以減少自己的危險,四月開始氣溫逐漸暖活,各種兩棲爬蟲動物活動較為頻繁,而夜晚又是許多蛇類活躍的時間點,螢火蟲常出現的近郊山區往往也有蛇會在林道上活動,其實包紅玻璃紙的手電筒視覺效果並不是很好,若是不甚踩到毒性較強的蛇類那後果可不是簡單包紮一下就沒事了。

今日我到冬山近郊的山區想要觀察螢火蟲,尚未到達地點我就聽到一大群小孩的喧鬧聲,還沒走到定點就有一個媽媽大聲喝止我們要把手電筒關掉,現在是螢火蟲的繁殖季,開手電筒會影響他們繁殖,我照做了,但我看著他的小孩用塑膠袋裝了一大袋的螢火蟲,請問一群年紀約幼稚園的小朋友能利用這些螢火蟲做出什麼幫助生態的事情嗎?還是說抓起來放在小空間裡能夠促進他們求偶呢?我覺得比較有可能的原因是他們拿螢火蟲當光源,所以沒有跟他們起什麼衝突。之後我和我的家人還是看到了數以千計的擬紋螢(Luciola curtithorax)等數種螢火蟲,並完成了一次愉快的賞螢經驗。

我認為賞螢跟觀察其他野生動物一樣,或多或少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也不是說完全不能進行這類活動,而是要尋求盡量降低對牠們影響的方法,並盡可能保持原棲地樣貌,讓環境永續,而不是在不適合的環境建立一個又一個的螢火蟲復育區,藉以打造觀光噱頭來吸引群眾。

紅胸黑翅螢(Luciola kagiana)

延伸閱讀:
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
[討論]為什麼賞螢要包紅色玻璃紙?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關於鹿野忠雄的桃色之夢 鹿野氏黑脈螢(Pristolycus kanoi)


[關於鹿野忠雄的桃色之夢]

「當牠從綠林中以『桃色之夢』的身影飛出時,那真是台灣昆蟲景觀中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幕。」,鹿野忠雄在其著作《山、雲與蕃人》中是這樣描述曙鳳蝶(Atrophaneura horishana)的,所以多數人談到鹿野忠雄的桃色之夢時,想到的總是曙鳳蝶,但事實上還有一個關於鹿野忠雄的桃色之夢。

鹿野忠雄為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他一生中大半時間於臺灣度過,其在一次於紅頭嶼(現稱蘭嶼)的採集中,採集到數種Pachyrhynchus屬球背象鼻蟲及蘭嶼光澤蝸牛(Helicostyla okadai),這個發現使得讓大家知道蘭嶼的物種是屬於菲律賓系的物種,是鹿野忠雄對於生物地理學的重要貢獻之一。鹿野忠雄於1944年前往婆羅洲進行調查,但開始後不久變失蹤,從此再也沒有他的消息,被後人稱為「忘記回來的博物學者」,在短短三十餘年的人生中,鹿野忠雄在地理、地質、地形、昆蟲、植物、原住民的研究都使臺灣有長足進步。

另一個關於鹿野忠雄的桃色之夢要從1928年開始說起,1928年鹿野忠雄於桃園縣檜山採集到一種桃紅色的螢火蟲,但當時鹿野忠雄並未將其發表為新種,這種螢火蟲是在鹿野忠雄於婆羅洲失蹤後20餘年,才由已故的日本昆蟲學家中根猛彥發表於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通報(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Museum),並命名為Pristolycus kanoi,種小名kanoi即以鹿野為名,中文名為鹿野氏黑脈螢。

鹿野氏黑脈螢為臺灣唯二的保育類螢火蟲,保育等級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II)。鹿野氏黑脈螢體型約15-17mm,前胸背板、腹、足、觸角為黑色,翅鞘為桃紅色,上有數條明顯隆起細縱線,且翅鞘中間具有一明顯黑色縱線,雄蟲於腹部末端具有不明顯的發光器,且雄蟲體型略小於雌蟲。鹿野氏黑脈螢成蟲羽化於每年的3至4月,飛行能力佳,白天與晚上皆會活動,但白天較活躍,是臺灣已知56種螢火蟲中,少數會於白天活動的種類,多半棲息於北部低海拔山區,幼蟲為半水生,會於水中捕捉螺類並將其拖至岸上進食,鹿野氏黑脈螢幼蟲能利用體側版間之凹陷,貯存空氣,因此可以短暫適應水中生活(何健鎔,2002)。鹿野氏黑脈螢雖然在固定地點仍然有一定數量,但其面臨的問題在於分佈侷限,且由於生活在低海拔地區,能棲息的環境越來越少,故於2009將其移入保育類名錄中。

清明連假與蟲友相約要去北部的林道尋找鹿野氏黑脈螢,抵達目的地,雖然些許的日光穿透過林間,但氣溫仍微涼,與友人在林道來回搜尋卻始終沒有找到鹿野氏黑脈螢的蹤跡,僅有找到另外兩種同為日行性螢火蟲的奧氏弩螢(Drilaster olivieri)及紅胸窗螢(Pyrocoelia formosana),於是我們決定先到較高海拔的地方拍攝蝴蝶,稍晚等氣溫較高時再回林道尋找鹿野氏黑脈螢。順利的拍攝完蝴蝶,我們回到林道,在林道健行的人明顯較早上多了許多,但這並沒有減低我們找蟲的興致,走沒多久我們就在林道旁的低矮植株上找到鹿野氏黑脈螢,並順利完成拍攝任務。

鹿野氏黑脈螢

參考文獻:
何健鎔(民91)。台灣21種螢科幼蟲之型態及生物學(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Takehiko Nakane (1967) On the genus Cyphonocerus Kiesenwetter in Japan and Formosa (Coleoptera: Lampyridae).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Museum, Tokyo, 10: 7–9.

角色扮演大師 斑鳳蝶(Chilasa agestor matsumurae)


[角色扮演大師]

角色扮演(Cosplay),是時下流行的文化,自然界中也有許多生誤會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我們把這些自然界中玩角色扮演的行為稱為擬態。但自然界中的生物會為了自己的嗜好去玩角色扮演嗎?牠們演化為類似其他種生物或是生活環境的型態,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活命,有些是為了躲避天敵,而有些甚至可以擬態為食物的樣子,潛入那些被模擬的對象中偷偷摸摸的吃掉牠。擬態又分為好幾種,較常見的擬態為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穆氏擬態(Mullerian mimicry)、攻擊性擬態(aggressive mimicry)等,今天要介紹的是貝氏擬態。

貝氏擬態是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在1862年發表在"THE TH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UODON"中的的文章 "Contributions to an Insect Fauna of the Amazon Valley."提出的假說,這是第一次有學者提出擬態的概念。貝氏擬態簡單來說就是好吃的東西,模仿的像不好吃的東西,讓吃過不好吃東西的掠食者不會想來吃自己,這是為了讓自己不被吃掉而演化出來的策略,但貝氏擬態的發生有幾項必須存在的條件。


  • 擬態的生物及被擬態的對象必須有相同的掠食者,且牠們棲息的地區不能相差太遠,需要是掠食者可以移動的範圍。若是牠們不存在掠食者可以遷徙範圍內,那掠食者怎麼會被騙呢?
  • 被擬態的對象數量必須遠高於擬態的生物。若是被擬態的對象太少,擬態的生物數量太多,那就會演變為好吃的擬態的生物過多,導致掠食者有較高可能認為長那樣的東西是好吃的,徒增擬態的生物被吃掉的風險。

斑鳳蝶(Chilasa agestor matsumurae),生物學家認為牠是貝氏擬態的一個物種,擬態的對象為大絹斑蝶(Parantica sita)。斑鳳蝶是一種無毒的蝴蝶,而大絹斑蝶則是有毒的蝴蝶,牠們身上的斑紋非常類似,但兩者卻是不同科的物種。

吸水中的斑鳳蝶
吸食花蜜的大絹斑蝶

斑鳳蝶是一種在春天羽化的蝴蝶,一年僅一世代,在臺灣,斑鳳蝶屬(Chilasa)有三個物種,分別為斑鳳蝶、黃星斑鳳蝶(Chilasa epycides melanoleucus),以及分布在金門地區的黃邊鳳蝶(Chilasa clytia)。斑鳳蝶在台灣的鳳蝶科(Papilionidae)中並無近似種,與擬態對象大絹斑蝶的簡易分辨特徵為斑鳳蝶的翅膀具有白色色塊,大絹斑蝶則為淡青色色塊。

同屬的黃星斑鳳蝶

這幾天與幾名朋友相約到烏來山區想要拍攝早春的蝴蝶,一大早就從宜蘭家中出發到台北與朋友會合,抵達目的地後,已經有幾組人馬已經在溪谷底下蓄勢待發,我們見狀也趕緊下切溪谷,一到溪谷,最賞臉的就是這隻斑鳳蝶了,牠是我們那天在溪谷所遇見的第一隻蝴蝶,瞧牠靜靜吸水的模樣,渾圓的大眼睛、黑底白點的身體,散發出一種特別的氣質,讓人不想離開視線,就像看到一見鍾情的人似的,我喜歡牠,盡管牠那天在溪谷中數量很多。

攤開翅膀的斑鳳蝶

參考文獻:
Bates, Henry Walter (1861) "Contributions to an insect fauna of the Amazon valley. Lepidoptera: Heliconidae".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3(3): 49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