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從赤背松柏根(Oligodon formosanus)到放養問題


[從赤背松柏根(Oligodon formosanus)到放養問題]

赤背松柏根(Oligodon formosanus),無毒,分布在台灣本島及蘭嶼的平地及低海拔地區。體色紅棕到深咖啡色,圖中為顏色較深的個體,頭部後方有一個V字型的花紋,背部有條縱帶。主食為爬蟲類的卵,常有取食綠蠵龜(Chelonia mydas)卵的紀錄(Huang et al, 2011) 。這種蛇取食卵的方式很特別,會用牠的上頜齒將卵殼劃開,且只吸取其中的蛋黃部份。

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利用暑假期間到蘭嶼進行生態觀察的時候,當時我在漁人部落正準備去吃早餐,突然發現路邊有隻黑貓正在逗弄一條蛇,蛇也不斷的攻擊那隻貓,而我走近一看發現是條赤背松柏根,當下便立即將貓驅離,將貓驅離後,蛇並沒有馬上溜走,我上前拍照時發現蛇的尾巴有傷口,但我無法確定這個傷口是否為貓造成的,因為也曾有公的赤背松柏根進到母的赤背松柏根的巢穴而遭斷尾的紀錄。但可以確定的是,貓已經對那隻赤背松柏根造成相當程度的干擾。

我認為「寵物」就應該好好的被管理,放養並不是給牠自由,而是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及危險,如果今天寵物跑到馬路上被路殺了,又或是發生交通事故,飼主都應該負起全部的責任,因為寵物本來就不應該在沒有控制的情況下出現在馬路上。假設我遇到的那隻貓遇到的是具有強烈毒性的蛇類,而貓又遭到蛇類咬傷,貓因而死亡,這也是飼主的責任,因為寵物貓本來就不該出現在野外環境。最重要的是,這些放養的寵物會對該地區的生物造成嚴重的影響,我們應該在造成更嚴重的問題之前,就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何必要為了假的自由,承擔造成自己的寵物及野外生物的責任呢?

蘭嶼的赤背松柏根

參考文獻:
Wen-Sang Huang, Harry W. Greene, Tien-Jye Chang, Richard Shine (2011) Territorial behavior in Taiwanese kukrisnakes (Oligodon formosanu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 7455–7459.

我有大屁屁 擬瓦腹華竹節蟲(Sinophasma hoenei formosanum)


[我有大屁屁]

尾部特化的雄蟲,是華竹節蟲屬(Sinophasma)的重要鑑定特徵,雄成蟲的腹部末三節會特化膨大,和其他的竹節蟲有很大的差別。

台灣產擬瓦腹華竹節蟲(Sinophasma hoenei formosanum),在2013年才由黃世富先生發表命名,是中國浙江產的瓦腹華竹節蟲(Sinophasma hoenei hoenei)的亞種。雄蟲與雌蟲有明顯的差異,雄蟲幾乎全身呈翠綠色,而雌蟲則為暗灰色,且雄蟲腹部末端三節會特化膨大,可由此來分辨雌雄個體。

擬瓦腹華竹節蟲在野外以青剛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為主要食草,夜晚據趨光性,受到驚嚇時會分泌出帶有檸檬香味的液體,其實有好幾種竹節蟲都有其特殊的香氣,比如說棉桿竹節蟲(Sipyloidea sipylus)也有類似人參的味道。

擬瓦腹華竹節蟲的採集記錄似乎並不多見,且集中在台灣北部,但就個人觀察,局部地區還算常見,從六月底到九月上旬都還有成蟲的發現紀錄,而與楚南氏小異竹節蟲(Micadina sonani)也有明顯混棲的情形。




擬瓦腹華竹節蟲雄蟲
擬瓦腹華竹節蟲雌蟲

參考文獻:
Yamai Shi Fu Huang (2013) Sinophasma hoenei formosanum Y.S. Huang, subsp. n., a new subspecies of stick insect from Taiwan (Phasmida: Diapheromeridae: Necrosciinae). Phasmid Studies, 18: 39–51.

我不是螳螂 螳蛉(Mantispidae)


[我不是螳螂]

特化的捕捉足、三角形的頭部、圓圓大大的複眼,和螳螂具有相同的特徵,但若仔細來看,就可以發現兩者其實有相當多不同的地方。


  • 螳螂腹部有明顯尾毛,螳蛉則不明顯
  • 螳螂若腹部凸起,會是往下突起,而螳蛉則是往上
  • 捕捉足收起的方式不同
  • 翅收起的方式不同,螳螂的翅收起時上下重疊,螳蛉則分開,小型種類略呈屋脊狀

螳蛉是屬於脈翅目(Neuroptera)的昆蟲,而螳螂則屬於螳螂目(Mantodea)的昆蟲,這兩個目的血緣關係相差甚遠,螳螂目是直翅類的,而脈翅目是屬於內生翅類的。

生態行為方面,螳蛉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幼生期會經過蛹的階段,而螳螂則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螳螂的若蟲經過多次蛻皮後就會羽化為成蟲,並不會經過蛹的階段。

螳蛉是相當有趣的昆蟲,牠們的幼蟲期會食用蜘蛛的卵囊,而不同種類的螳蛉會有不同的寄生方式,對於挑選寄主也各有偏好。幼蟲進入蜘蛛卵囊後,取食裡面的卵,當長到一定大小後便會在卵囊內化蛹,最後鑽出羽化。羽化後的成蟲會在花間捕食其他小型昆蟲,也有一些種類具有趨光性,會在燈下捕食同樣被燈光吸引而來的昆蟲。

Necyla formosana (Okamoto,1910) 雌蟲

Necyla formosana (Okamoto,1910) 雄蟲

參考文獻:
Kurt E. Redborg (1998) Biology of the Mantispidae.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43: 175-194.

甲蟲王者 獨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 tunobosonis)


[甲蟲王者]

近十年前,紅極一時的日本遊戲「甲蟲王者」,帶動了一波養蟲風潮,又過陣子還推出了甲蟲王者的動畫,台灣當時也搭上了流行,甲蟲店一家接著一家的開,但隔沒多久,卻又隨著甲蟲王者卡通退流行而一家接著一家的關。我認為台灣人的通病,就是跟著流行走,可能看一些動物很帥又或是很可愛,就買了下去,而過陣子退流行了,又衍生出了棄養的問題,這不是作為一個寵物主人應該出現的行為。

有些人可能覺得寵物昆蟲的買賣應該全面禁止,我認為倒不一定,不過店家應該做到自己該負的責任,清楚說明正確的生態觀念,甚至能讓買家知道該如何觀察、如何紀錄,也同時能做到不過量的商業採集,能夠盡量以繁殖出來的後代來進行買賣行為,我想這樣能讓許多本來完全不想接觸昆蟲的人,能夠更有機會認識昆蟲的世界,也不至於造成野外族群過度的損害。

小學四年級的自然課,內容中上到有關昆蟲的部份,許多老師就會要求同學要飼養昆蟲,而養的昆蟲不外乎是蠶寶寶、獨角仙、鍬形蟲,我認為這段時間內家長應該陪同一起觀察、並紀錄昆蟲生長的點點滴滴,而不是丟了錢就好像沒事一樣,因為小孩子才小學四年級,能夠完善的照顧昆蟲的人真的不多,有家長在一旁指引,除了能增進親子情誼,也不至於讓昆蟲就真的只為了學校作業交差了事。

獨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 tunobosonis),廣泛分布於台灣本島平地至中低海拔山區,幼蟲為螬蠐狀,生活於腐植層中並以腐植土為食,人工飼養環境下約10個月能從卵變為成蟲。成蟲每年5至7月數量較多,具趨光性,喜愛棲息於光臘樹(Fraxinus griffithii)上吸食樹液。雄性成蟲具有犄角,雌性則無。

交配中的獨角仙

不吸血的蚊子 金腹巨蚊(Toxorhynchites aurifluus)


[不吸血的蚊子]

巨蚊屬(Toxorhynchites),是蚊科(Culicidae)中體型最大的一個屬,牠們主要分布在熱帶國家,成蟲不吸血,以花蜜為食,而幼蟲則以其他的蚊子幼蟲為食,如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的幼蟲都是牠們的食物之一。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蚊子是在某大學宿舍的窗溝,發現時牠已經死亡多時,僅剩下一支腳還和身體連著,其他都已經散落在一旁。我當時非常訝異,竟然有這麼大的蚊子,而且還有著如此鮮豔的顏色,身上的絨毛時不時閃著藍帶紫光澤。這種巨蚊名為金腹巨蚊(Toxorhynchites aurifluus),分布在低海拔山區,並不是太常見的物種,而上一段也提到,牠們的幼蟲以其他斑蚊的幼蟲為食,所以某種程度上,對人類來說算是一種益蟲,下次若在野外看到牠時,可別一巴掌就打下去啊!

金腹巨蚊

參考文獻:
Chia-Hsien Lin, Flemming Konradsen, Karin L. Schiøler (2016) Updated Bionomics of Toxorhynchites aurifluus and Toxorhynchites manicatus in Taiw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osquito Control Association, 32(2): 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