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一直都在 臺北脊頭鰓金龜(Miridiba taipei)


[一直都在]

2015年李春霖博士等人回顧了臺灣產脊頭鰓金龜屬(Miridiba),該文中發表了三個新種分別為達悟脊頭鰓金龜(Miridiba taoi)、火燒島脊頭鰓金龜(Miridiba huesiotoi)及本文要介紹的臺北脊頭鰓金龜(Miridiba taipei)

臺北脊頭鰓金龜的所有模式標本都是1990以前在臺北市所採集,種小名以模式產地Taipei命名,而近二十年沒有採集記錄。直到這兩年間,才又有人發現了臺北脊頭鰓金龜活體,並發現成蟲只出現於早春短短的一個月間,這個令人振奮人心的消息一出,不知是新種光環還是怎麼,竟然有人跑到產地大量採集,我認為這類出現時間短且分布侷限的物種是禁不起這種大量採集的。

幾天前我和朋友一同至產地尋找臺北脊頭鰓金龜,走沒多久我們就在步道上發現了被路殺的個體,又走一小段路,我們就看到路燈旁有小型甲蟲在飛,走到那盞路燈下,活體出現了!記錄了幾張照片後,我們到一旁的路燈繼續觀察,每盞燈下均有數隻個體,當我蹲下拍照時,有晚上前來運動的民眾上前詢問我們在觀察什麼?我看到有人這麼有興趣就和她說了臺北脊頭鰓金龜的故事,她很訝異的表示:「她住在臺北很久了,每天在那邊運動,都不知道有這種金龜,這麼多年沒人發現,那牠們去哪了?」,我們說:「牠們沒有不見,牠們一直都在。」

參考文獻:
Chun-Lin Li, Ping-Shin Yang, Chuan-Chan Wang (2015) A review of the genus Miridiba Reitter (Coleoptera: Scarabaeidae: Melolothinae) of Taiwan. Zootaxa 3955(4): 521-536.




旅蛙呱呱 臺北樹蛙(Rhacophorus taipeianus)


[旅蛙呱呱]

最近很夯的「旅行青蛙」app,主角是隻小小的綠色青蛙,那隻青蛙很可能是日本雨蛙(Hyla japonica)。臺灣長得像這樣綠綠的青蛙總共有六種,分別是跟日本雨蛙同屬的中國樹蟾(Hyla chinensis)還有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橙腹樹蛙(Rhacophorus aurantiventris)、莫氏樹蛙(Rhacophorus moltrechti)、翡翠樹蛙(Rhacophorus prasinatus)及臺北樹蛙(Rhacophorus taipeianus)。

講了這麼多,我今天要介紹的不是旅蛙,牠也不會呱呱叫,只是因為我養的旅蛙叫呱呱,所以今天的篇名才是旅蛙呱呱 XD 但牠也是最近很夯的青蛙,牠是臺北樹蛙。

怎麼會說牠最近很夯?

因為臺北樹蛙冬天才是臺北樹蛙的繁殖期,也就是最近只要到南投以北有臺北樹蛙分布的地方,就有機會看到牠們的繁殖行為,臺北樹蛙的雄蛙會在土裡挖洞,並鳴叫來吸引雌蛙,有些臺北樹蛙也會利用排水管來繁殖。

上星期五我從高雄要回家時,經過臺北,想說我從來沒有看過臺北樹蛙,到臺北的時候時間也剛好是牠們準備出來的時候,我就搭著捷運過去富陽自然公園碰碰運氣。那天下著小雨、颳大風、氣溫低而且我又沒帶外套,本想說沒聽到聲音就要早點回宜蘭了,沒想到天都還沒暗,我就聽到臺北樹蛙的鳴叫聲,沿著聲音一下子就找到鳴叫傳出的地點,我看著那片土,找了好一陣子,什麼都沒看到,我就先放棄,去別的地方繞繞看,就這樣在入口處徘徊了一陣子,等天色終於暗了之後,突然在姑婆芋上面發現一個不明突起物(?),一看到後我馬上將手電筒關掉,調整好相機的參數後,再度打開手電筒,賓果!臺北樹蛙,按了幾張照片之後,我發現周圍臺北樹蛙的聲音也越來越多,最少聽到了十個從不同地點傳出來的聲音,我又回到最初聽到臺北樹蛙鳴叫聲的地點,但還是沒有找到那隻臺北樹蛙,我想牠很有可能躲在落葉堆裡把自己隱蔽起來了。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尚待解決的難題-臺灣角蟬的基礎分類


[尚待解決的難題-臺灣角蟬的基礎分類]

角蟬(Membracidae)是形態多樣性相當高的類群,有著各式各樣浮誇的頭角,這些頭角與背板上的翅膀屬於同系物,頭角會演變出來,則是因為一個名為"Hox"的基因家族使頭角這個附器跳脫祖先的抑制。翅膀這個原本用來飛行的器官,變成頭角這個無用的器官,這被認為可能是角蟬的頭角形態有如此高多樣性的原因。

角蟬的英文名:treehopper,這是因為牠們生活在植物上,且受到威脅時,會以非常快的速度跳離現場。角蟬會在植物上吸食植物的汁液,在不同的植物上可以找到不同的角蟬,像是平地常見的大花咸豐草(Bidens alba)上就能找到三、四種不同的角蟬。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他跟我說:「要找角蟬,先找到螞蟻。」,這是因為某些角蟬會分泌蜜露,螞蟻為了要取食蜜露,就會圍繞在角蟬的身旁,也會保護角蟬不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

臺灣角蟬的基礎分類近年一直都沒有人投身處理,在臺灣,師大林仲平老師是研究角蟬科系統演化學的專家,發表了許多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目前研究對象以研究國外角蟬的分類為主,而臺灣本土產的角蟬則因基礎分類問題進展緩慢,目前仍無人投身研究,這是一個需要有人投入的課題,因為沒有這些基礎分類研究,很難再進行接下來有關生態、演化、行為的研究,因為根本不知道你所研究的材料是什麼。希望能有人投入研究臺灣角蟬的基礎分類問題。

三刺角蟬 (Tricentrus sp.)


參考文獻:
Benjamin Prud’homme, Caroline Minervino, Mélanie Hocine, Jessica D. Cande, Aïcha Aouane, Héloïse D. Dufour, Victoria A. Kassner, Nicolas Gompel (2011) Body plan innovation in treehoppers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an extra wing-like appendage. Nature, 473: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