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關於鹿野忠雄的桃色之夢 鹿野氏黑脈螢(Pristolycus kanoi)


[關於鹿野忠雄的桃色之夢]

「當牠從綠林中以『桃色之夢』的身影飛出時,那真是台灣昆蟲景觀中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幕。」,鹿野忠雄在其著作《山、雲與蕃人》中是這樣描述曙鳳蝶(Atrophaneura horishana)的,所以多數人談到鹿野忠雄的桃色之夢時,想到的總是曙鳳蝶,但事實上還有一個關於鹿野忠雄的桃色之夢。

鹿野忠雄為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他一生中大半時間於臺灣度過,其在一次於紅頭嶼(現稱蘭嶼)的採集中,採集到數種Pachyrhynchus屬球背象鼻蟲及蘭嶼光澤蝸牛(Helicostyla okadai),這個發現使得讓大家知道蘭嶼的物種是屬於菲律賓系的物種,是鹿野忠雄對於生物地理學的重要貢獻之一。鹿野忠雄於1944年前往婆羅洲進行調查,但開始後不久變失蹤,從此再也沒有他的消息,被後人稱為「忘記回來的博物學者」,在短短三十餘年的人生中,鹿野忠雄在地理、地質、地形、昆蟲、植物、原住民的研究都使臺灣有長足進步。

另一個關於鹿野忠雄的桃色之夢要從1928年開始說起,1928年鹿野忠雄於桃園縣檜山採集到一種桃紅色的螢火蟲,但當時鹿野忠雄並未將其發表為新種,這種螢火蟲是在鹿野忠雄於婆羅洲失蹤後20餘年,才由已故的日本昆蟲學家中根猛彥發表於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通報(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Museum),並命名為Pristolycus kanoi,種小名kanoi即以鹿野為名,中文名為鹿野氏黑脈螢。

鹿野氏黑脈螢為臺灣唯二的保育類螢火蟲,保育等級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II)。鹿野氏黑脈螢體型約15-17mm,前胸背板、腹、足、觸角為黑色,翅鞘為桃紅色,上有數條明顯隆起細縱線,且翅鞘中間具有一明顯黑色縱線,雄蟲於腹部末端具有不明顯的發光器,且雄蟲體型略小於雌蟲。鹿野氏黑脈螢成蟲羽化於每年的3至4月,飛行能力佳,白天與晚上皆會活動,但白天較活躍,是臺灣已知56種螢火蟲中,少數會於白天活動的種類,多半棲息於北部低海拔山區,幼蟲為半水生,會於水中捕捉螺類並將其拖至岸上進食,鹿野氏黑脈螢幼蟲能利用體側版間之凹陷,貯存空氣,因此可以短暫適應水中生活(何健鎔,2002)。鹿野氏黑脈螢雖然在固定地點仍然有一定數量,但其面臨的問題在於分佈侷限,且由於生活在低海拔地區,能棲息的環境越來越少,故於2009將其移入保育類名錄中。

清明連假與蟲友相約要去北部的林道尋找鹿野氏黑脈螢,抵達目的地,雖然些許的日光穿透過林間,但氣溫仍微涼,與友人在林道來回搜尋卻始終沒有找到鹿野氏黑脈螢的蹤跡,僅有找到另外兩種同為日行性螢火蟲的奧氏弩螢(Drilaster olivieri)及紅胸窗螢(Pyrocoelia formosana),於是我們決定先到較高海拔的地方拍攝蝴蝶,稍晚等氣溫較高時再回林道尋找鹿野氏黑脈螢。順利的拍攝完蝴蝶,我們回到林道,在林道健行的人明顯較早上多了許多,但這並沒有減低我們找蟲的興致,走沒多久我們就在林道旁的低矮植株上找到鹿野氏黑脈螢,並順利完成拍攝任務。

鹿野氏黑脈螢

參考文獻:
何健鎔(民91)。台灣21種螢科幼蟲之型態及生物學(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Takehiko Nakane (1967) On the genus Cyphonocerus Kiesenwetter in Japan and Formosa (Coleoptera: Lampyridae).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Museum, Tokyo, 10: 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