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能飛?不能飛? 名和異跳螳(Amantis nawai)


[能飛?不能飛?]

名和異跳螳(Amantis nawai)是廣佈台灣低海拔山區的種類,其種小名nawai為日本昆蟲學家名和哲夫。名和異跳螳為臺灣已知最小型的螳螂,體型僅約兩公分,體色為褐色,身上佈滿深褐色、黑色的斑點,這個配色使牠能夠容易隱藏在森林底層的落葉堆中。雄蟲具有微翅型及長翅型,而雌蟲僅有微翅型,長翅型雄蟲能做較長距離的飛行,而微翅型的雄蟲跟雌蟲都僅能進行短距離的跳躍。

周倖瑜於2006年所發表的名和異跳螳 (Amantis nawai (Shiraki, 1908)) 翅的二型性:台灣地區名和異跳螳雄蟲具有不同翅型一文指出,台灣的名和異跳螳雄蟲具有微翅型及長翅型兩種型態,該研究解剖名和異跳螳雄蟲兩種型態個體的生殖器並比對,發現兩者並無差異,且微翅型的雄蟲及微翅型的雌蟲交配後可以產下兩種翅型的雄蟲,因此認為長翅型的雄蟲與微翅型的雄蟲是屬於同一種螳螂。

為何演化出兩種翅型的雄蟲?該研究指出,名和異跳螳的族群分佈並非平均分佈於整個森林底層,而是呈現不連續的分佈,每個一段距離才會出現較多個體,因此推測可能是因為長翅型的雄蟲具有較長距離飛行的能力,能避免同一地區的近親交配,但微翅型的雄蟲體型較長翅型的雄蟲來得小,相較於長翅型的雄蟲具有較優異的躲藏能力,可以降低被天敵捕食的機率,因此天擇較偏好具有兩種翅型,但這個假說需要更多實驗來驗證。

昨晚夜觀時,有盞燈在步道路口,我們先在燈下找找看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昆蟲,拍了幾隻蛾後,我便在那找到了這隻名和異跳螳,有可能是因為在那捕食趨光的小昆蟲,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名和異跳螳的成蟲,看第一眼還覺得是汙斑螳屬(Statilia)的若蟲或是大巨腿螳(Astyliasula major),但回過神來才發現原來是從沒見過的名和異跳螳。

名和異跳螳 微翅型雄蟲

參考文獻:
周倖瑜(民95)。名和異跳螳 (Amantis nawai (Shiraki, 1908)) 翅的二型性:台灣地區名和異跳螳雄蟲具有不同翅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