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蛇矛的迷彩戰士]
手持兩把鐮刀,頭上有頂著一把蛇矛,身上披著一襲黑、綠、灰交錯編織的迷彩服,兩顆複眼像是寶石一般,同樣散發出迷彩的色調,當牠舉起雙臂威嚇時,內側露出了鮮紅色,像是沒有覆蓋皮膚的肌肉般,胸部內部的灰色豹紋,配著外部的迷彩,顯得有些悶騷,但牠的個性卻是沉穩內斂,台灣竟然有著如此神秘的螳螂!
說起這隻蟲,從我還在唸國小時就聽過關於牠的故事,曾聽宜蘭蟲友說,他在北橫的路燈下尋找趨光的昆蟲,當日晚上大約11點左右,找到一隻非常奇特的螳螂,頭上頂著像是蛇矛的突起,身上披著迷彩的衣裳,於是打電話問了問在台北有研究螳螂的蟲友,沒想到竟然是角胸奇葉螳螂(Phyllothelys cornutus)!那位台北的蟲友二話不說,馬上從台北開車在高速公路來到宜蘭,將那隻角胸奇葉螳螂帶回飼養、觀察牠的生活習性。
隔年七月底的某個夜晚,我在宜蘭低海拔山區進行點燈採集昆蟲,那天的蟲況並不好,目標蟲並沒有來,連點燈常見的蛾都沒幾隻,但到了接近午夜的時候,突然飛來一隻螳螂,那隻螳螂頭上也頂著類似蛇矛的突起,但是顏色和角胸奇葉螳螂截然不同,回家比對後才知道,原來是另外一種螳螂,叫做魏氏奇葉螳螂(Phyllothelys werneri),那時還小,對螳螂的了解也不深,若不是顏色上有很大的差異,還真以為是同種螳螂。兩種螳螂最大的差異在牠們的胸部,角胸奇葉螳螂的胸部兩側有明顯的突起,而魏氏奇葉螳螂則無,除了顏色外,可由此作區分。
角胸奇葉螳螂的生態習性尚未明朗,雄蟲在夜間會趨光,而雌蟲則沒有聽過趨光的紀錄,推測是雌蟲體型較大,飛行能力較差所致。雖然說從北到南的中高海拔山區都有發現紀錄,但分布相當零星,若非雄蟲會趨光,以牠身上如苔蘚的色澤,也相當難在自然環境中發現,而且角胸奇葉螳螂的發生期也不長,僅有在夏末秋初的時候能夠發現較多的個體。曾有蟲友拾獲雌蟲,雌蟲也順利產下螵蛸,但若蟲卻在五齡時因不明原因全數陣亡,這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到現在也還未聽過有人成功飼養的紀錄,整個生活史還有相當多待釐清的謎團。
註:奇葉螳屬(Phyllothelys)已於2015年併入花螳科中,所以目前臺灣兩種奇葉螳都屬於花螳科(Hymenopodidae)的成員。
圖皆為角胸奇葉螳螂雄蟲 |
參考文獻:
Gavin J. Svenson, Nate B. Hardy, Haley M. Cahill Wightman, Frank Wieland (2015) Of flowers and twigs: Phylogenetic revision of the plant-mimicking praying mantises (Mantodea: Empusidae and Hymenopodidae) with a new suprageneric classification. Systematic entomology, 40(4): 789-8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