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我們期待怎樣的生態旅遊?


[我們期待怎麼樣的生態旅遊?]

近年來生態旅遊盛行,而時常一窩瘋的台灣也不例外,同樣搭上了這股熱潮,無論是旅行團套裝行程不斷推陳出新,又或是開在動植物資源豐富地區的民宿,如雨後春筍般一間一間地開,但是我們真的在生態旅遊嗎?還是只是業者們賺錢的新方法?

我認為到一個地方進行生態旅遊,如果不是本身就具備一定動植物常識的人,就該找個懂得當地自然生態的人隨行,適當的解說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動植物的習性等。那何謂適當的解說?在這裡特別提出來是因為,我認為這世界上很多東西是無法待價而沽的,尤其是生物,每種生物都有其獨特性以及它們存在的意義,如果一個解說員,解說的東西只有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或是那個在菜市場能賣上多少銀兩,那去菜市場逛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地跑到另一個地方去聽人家說這些事情。適當的解說應該以該生物的特色、習性為主要的解說內容,如果能有與當地文化相連接的故事或傳說那更為適宜。

當聽到這些解說,我們真的有記到腦子嗎?又或是左耳進右耳出?我們通常只記得,哪裡有什麼樣的生物,又或是它叫什麼名字,這樣而已,知道這些能對自然環境有多少幫助?我想這樣幫助是不大的,比較合適的方式是當下次再看到這些生物時,能夠跟身旁的人介紹這些生物,讓更多人了解它們,當越來越多人能夠知道這些生物的基礎知識,能夠保護它們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多。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我認為做生態旅遊的,應該要有個覺悟,以推廣生態為重,並不是以錢為重,我知道有錢能過活,但有些場合能有些取捨會比較得宜。舉例來說,這幾天我到了蘭嶼,在晚上時與友人騎著機車到中橫公路夜觀,我們先是看到一群人拿著手電筒在公路旁的樹叢介紹(我眼角喵到手電筒照著一隻大葉螽蟴),我們湊上前問:「請問是在觀察什麼呢?」,導遊馬上回說:「你們是哪間民宿的?這要收錢。」,我們二話不說馬上往反方向離開,我們沒有請他解說,也沒有聽到什麼,就只是請教是在觀察什麼生物而已,他當然沒有義務要告訴我們他在做什麼,但這樣的回答只讓我們看到他的眼裡除了錢,好像什麼都沒了?

就在我們二話不說往反方向離開後,大約經過了不到2分鐘,我們馬上發現另一隻蘭嶼大葉螽蟴(Phyllophorina kotoshoensis),這種特別的螽蟴主要分布在蘭嶼島上,而綠島也有少量族群,體型約五到六公分,最大的特色為前胸背板呈箏形,由於蘭嶼及綠島的開發日益劇烈,牠們的棲息地受到破壞,且分布侷限,所以目前是保育等級 III (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的昆蟲,主要寄主植物為山葡萄(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在夜晚活動,找到寄主植物後不難發現牠的蹤跡。

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發現
蘭嶼大葉螽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