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從大守宮(Gekko gecko)談臺灣爬蟲外來種問題


[從大守宮(Gekko gecko)談臺灣爬蟲外來種問題]

大守宮(Gekko gecko)吻肛長可達20公分,是世界上體型第二大的守宮,牠的體色非常特別,灰藍色的底色,配上橘白相間的點點,以及像是雨傘節(Bungarus multinctus)般的尾巴,是許多爬蟲玩家相當喜愛飼養的種類。

大守宮廣泛分布於南亞地區,在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南半島等地都有紀錄,牠們時常棲息在屋子裡,或是離住家不遠的樹林中,夜晚時會發出 Ge-ko Ge-ko 的聲音。中藥材的蛤蚧,就是以大守宮風乾製成的,算是與人類有頗深淵源的爬蟲類。

臺灣也曾有大守宮的出現紀錄,分別是1918年的台南有一筆紀錄,以及1936年的台北有一筆發現紀錄,早年就只有這兩筆紀錄,而大守宮也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但爾後由於一直以來再也沒有被發現的紀錄,於是又將其從保育類名錄中移除,直至2011年才在台中發現數隻大守宮,但這個族群傾向被認定為外來種,而2014年又於高雄地區發現不小的族群,且有發現繁殖的紀錄,但這個族群也被傾向認定為外來種。

外來種是什麼?外來種是指一個物種被在牠的能力所能擴散的區域被發現,又或是人為的刻意引入,而造成該物種在自然環境中擴散,這個物種就被稱為外來種,而外來種也不見得會適應該地環境,若是適應了該地環境,且建立了穩定族群並威脅到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外來種,則特別稱為入侵種。

臺灣的外來爬蟲從較早期的多線南蜥(Mabuyu multifasciata)、中美洲綠鬣蜥(Iguana iguana rhinolopha),一直到因為被通緝懸賞一隻10~20元而常登上新聞版面的沙氏變色蜥(Anolis sagrei),再到近幾年的綠水龍(Physignathus cocincinus)、高冠變色龍(Chamaeleo calyptratus),或多或少都壓縮到了臺灣原生爬蟲類的生存空間,這是一個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逃逸個體出現的原因不外乎是飼養者的管理問題,但一個生物要在野外建立族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有一派的說法認為是有人刻意將一定數量的外來種爬蟲類釋放到野外,再定期去回收而減少繁殖成本,這是相當不道德的行為,會嚴重危害到臺灣的自然環境。而在野外採集到的外來種爬蟲類轉交給政府單位不外乎是將其冷凍處理,受傷害的永遠是動物。

幾天前我到高雄去參加動物行為研討會,利用晚上的空檔和幾個朋友一起到了出現大守宮的地區,原先以為天氣已經轉涼,不會發現大守宮,但眼尖的朋友到現場沒過多久變發現了一隻出生沒多久幼體趴在那。當晚我們總共發現了兩隻剛出生沒多久的幼體,當晚我們也發現了數量不少的疣尾蝎虎(Hemidactylus frenatus),與大守宮確實有混棲的情形,雖然已有報告指出,高雄地區的大守宮目前沒有再擴散的跡象,但大守宮會不會壓縮到疣尾蝎虎的生存環境?這點留給大家自行思考了。

高雄採集到的大守宮幼體

參考文獻:
李閣桓、曹家銘、徐銘宏、毛俊傑、林思民、張學文(2017)。大壁虎與牠們的產地:高雄地區大守宮族群初探。2017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2017年1月,高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